-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52例.doc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52例
作者:黄少鹏, 李瑞玉, 叶青, 王一红
【关键词】 鼻窦炎; 真菌病; 内窥镜检查
随着鼻 科学 研究 的 发展 ,真菌性鼻窦炎的诊断和 治疗 成功率不断提高。根据真菌组织的侵袭性和宿主的免疫状态,将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前者包括急性爆发型、慢性侵袭型;后者包括真菌球型和变应性真菌性,其中真菌球型鼻窦炎在临床中最为常见。1998年1月~2006年6月笔者 应用 鼻内镜手术治疗52例真菌球型鼻窦炎患者,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52例中,男性19例(36.5%),女性33例
(63.5%),年龄(53.2±15.6)岁(23~75岁),病程(7.9±4.3)个月(1个月~4年)。所有患者均无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病史,其中5例(9.6%)有糖尿病史,4例(7.7%)为外院手术后复发。临床表现及鼻腔检查情况见表1。术前均常规行鼻窦CT检查,表现为受累鼻窦密度增高影,其中肉眼可辨别密度不均匀的42例(80.8%),可见钙化影的31例(59.6%),窦壁骨质不同程度增生的28例(53.8%),有骨质破坏的7例(13.5%)、且均为上颌窦内侧壁骨质吸收(图1)。表152例真菌球型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及鼻腔检查情况
1.2治疗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鼻内镜鼻腔径路手术。术中发现病变范围与术前CT检查完全一致。累及上颌窦者行中鼻道径路上颌窦开放术,中鼻道息肉或息肉样变的中鼻甲组织一并切除,扩大上颌窦口后以70°内镜检查上颌窦腔,13例(25%)发现前壁有残留病变加行下鼻道开窗术予清除;累及筛窦者视范围行前组筛窦或全筛开放;累及蝶窦者行蝶窦 自然 口开放术,尽量多切除蝶窦前壁,可见受累鼻窦的窦口均有不同程度扩大,周围黏膜充血,易出血。窦腔中见泥沙样或团块状黑褐色物,有些伴脓性分泌物,予以彻底清除,反复冲洗窦腔,水肿肥厚的窦腔黏膜尽量保留。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未使用全身抗真菌药。定期鼻内镜下检查术腔,早期以清除血痂、伪膜及分泌物为主,后期主要是清除增生的囊泡,防止窦口闭锁,同时用生理盐水冲洗窦腔。
1.3病理检查术后真菌团常规送病理PAS染色,可见真菌团块由相互缠绕的真菌菌丝聚集形成(图2),高倍镜下可见真菌芽孢。
1.4结果随访时间为(4.5±2.7)年(0.5~8年)。疗效评定[1]:50例(96.2%)一次治愈;2例(3.8%)上颌窦真菌球性鼻窦炎分别在术后1.5年和2年复发,二次行内镜手术后亦治愈,随访4年至今未见复发。所有病例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2讨论
随着临床上对鼻窦真菌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发现该病分型和确诊对指导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意义。真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球归属于非侵袭性类[2]。该病以单侧、单窦多见,好发中年女性,本组病例中女性占63.5%,平均年龄为53岁,上颌窦和蝶窦单窦发病分别占69.2%和15.4%,与 真菌球型鼻窦炎临床症状以血涕最为常见,早期由于对该病认识不足,且CT检查不普及,常常误诊为鼻咽癌。本组中有3例曾在外院多次行鼻咽部活检。单侧头面部麻木疼痛也是较常见症状,2例病人曾以“三叉神经痛” 治疗 ,无明显好转后行鼻窦CT检查而确诊。CT检查能准确反应鼻窦受侵犯部位、范围以及骨质破坏情况。鼻窦真菌球多为单侧发病,典型的CT检查表现为病变窦腔内不均匀软组织密度影,其中有不规则的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类似金属异物,该钙化影可能为真菌内的钙盐沉积。另一影像学特点是窦壁骨质增生或膨胀性骨破坏,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图1)。
由于术前内镜检查能见到特异性的灰褐色霉菌块几率较低(本组为17.3%),因此CT较内镜检查更具特异性。真菌球型鼻窦炎的确诊需病理诊断或真菌培养,由于真菌培养阳性率低,临床上最常用的是病理诊断。通常真菌通过常规HE染色或PAS染色诊断(图2),个别可以通过Gomori乌洛托品银染色诊断。
鼻窦真菌球的治疗 方法 是手术开放鼻窦,彻底清除真菌团块。过去常采用传统的柯陆氏手术径路,但创伤大、并发症多,近年来鼻内镜技术因其损伤小、视野清楚、并可达到与传统手术一致的效果,已逐渐代替柯陆手术。手术关键在于鼻窦开口的充分开放及彻底清除病变,以便于术后鼻窦的通气引流和随访清理,保持有氧环境。有学者认为从中鼻道径路在处理上颌窦前壁病变时有一“盲区”,易造成真菌团残留及术后复发,建议从尖牙窝径路[5],但笔者认为尖牙窝径路须取唇龈沟切口,术后病人有颜面部肿胀麻木等并发症,难以达到微创目的,且术后不易检查窦腔情况,不能及时发现是否复发。笔者的体会是经中鼻道开放上颌窦 自然 口后,用70°内镜检查上颌窦腔,在尽可能开大上颌窦口情况下,若仍无法清除前壁病变组织,可联合下鼻道开窗术,可获得良好的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