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混凝土结构基本原理》第1章选编
* 第1章 绪 论 朝鲜 平壤 柳京饭店 105层,320m * 第1章 绪 论 广州中信广场大厦,80层,322m(我国第一高RC) * 第1章 绪 论 全钢结构优于混凝土结构,适合于超高层建筑”,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普遍共识。这个时期大量建造了300m以上的钢结构高层建筑,如1971年建成的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塔(412m)、1974年建成的芝加哥西尔斯大厦(442m)。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发现纯钢结构已不能满足建筑高度进一步升高的要求,其原因在于钢结构的侧向刚度提高难以跟上高度的迅速增长。从此以后,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加外围钢结构就成超高层建筑的基本形式。我国如上海金茂大厦(1997年,420m)、台北101(1998年,48m)、香港国际金融(2010年,420m)、广州西塔(2010年,460m)、广州电视塔(2009年,460m)、上海环球金融(2009年,492 m)、上海中心(2014年,632m),深圳平安保险(在建,680m)等。均无一例外。 * 第1章 绪 论 上海金茂大厦,420m(RC-S结构) * 第1章 绪 论 台北101大楼 钢管混凝土结构 101层,508m * 第1章 绪 论 上海中心大厦,118楼,总高度为632米;金茂大厦,高420米;上海环球金融中心,高492米。 * 第1章 绪 论 天津高银117 大厦建筑高度597m,共117 层。 * 第1章 绪 论 天津高银117 大厦建筑高度597m,共117 层。 巨型柱非节点区整体含钢率约为4% ~ 6%;材采用Q345GJ。由底至顶内填高强混凝土,强度C70 ~ C50。各腔体内布设钢筋,其主筋整体配筋率约为0. 5% ~ 0. 8% * 第1章 绪 论 迪拜哈利法塔,828m,-30-601m为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体系;601~828m为钢结构 * 第1章 绪 论 意大利都灵展览馆薄壁钢丝网水泥拱,跨度96m * 第1章 绪 论 意大利都灵展览馆薄壁钢丝网水泥拱 * 第1章 绪 论 南京长江二桥(钢箱梁斜拉桥+钢筋混凝土预应力连续箱梁桥) * 第1章 绪 论 安徽芜湖长江大桥(矮塔部分斜拉结构) * 第1章 绪 论 汕头海湾大桥预应力混凝土悬索桥,主跨452m(世界第一) * 第1章 绪 论 广州塔,整体高600米,为国内第一高塔,而“小蛮腰”的最细处在66层。 * 第1章 绪 论 加拿大多伦多电视塔,549m * 第1章 绪 论 莫斯科电视塔,533m * 第1章 绪 论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468m * 第1章 绪 论 南京电视塔,318m预应力混凝土空间桁架结构(该结构形式为世界第1) * 第1章 绪 论 此外,还有: 美国休斯敦贝壳广场大厦,52层,215m(轻骨料砼); 美国某折板结构屋盖跨度76m; 德国某机场机库预应力轻混凝土屋盖跨度90m; 法国巴黎工业展览馆装配式薄壳屋盖跨度218×218m2; 奥地利ALM简支箱梁桥跨度76m; 日本滨各大桥为预应力箱梁桥跨度240m; 南美阿根廷-巴拉圭界河Parana桥为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主跨330m(世界第一); 其它各种混凝土结构均有广泛应用,不胜枚举。 * 第1章 绪 论 1.2.3 混凝土结构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理论的发展概况 具体可分为下述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钢筋混凝土的发明至二十世纪初 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都比较低,主要用于建造 小型和简单的梁、柱、拱、楼板和基础等构件。 结构内力和构件截面计算均视混凝土为匀质弹 性材料而采用弹性理论,从而建立了容许应力设计 法。 * 第1章 绪 论 第二阶段:从二十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 大战前后 随着混凝土和钢筋强度的不断提高,1928年法国 杰出的土木工程师E. Freyssinet发明了预应力混凝土, 使 结构刚度和抗裂度大为提高,从而可用混凝土结构 建造大跨度及高耸结构。 在计算理论方面开始采用考虑混凝土塑性性能的 破坏阶段设计法,50年代前苏联又提出更为合理的极 限状态设计法,奠定了现代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基本计 算理论。 * 第1章 绪 论 第三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今 高强混凝土和高强钢筋的发展、计算机的采用和先 进施工机械设备的发明,设计方法的改进,建造了一大 批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特长跨海隧道、高耸结构 等大型工程,成为现代土木工程的标志。 在设计计算理论方面,发展了以概率理论为基础的 极限状态设计法,基于可靠度理论的分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