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烧埋银与中国古代生中命权侵害赔偿制度
烧埋银与中国古代生命权侵害赔偿制度
一、引言
唐宋律对于杀人犯罪仅有刑罚的规定,而无民事赔偿责任的 内容 。[1] 对伤害案件,有保辜制度,但仅作为科罪量刑的准则,而不是对民事责任的规定。直到元代,才第一次在 法律 中作出了杀死人命应兼负民事责任的规定,也就是我们这里要 研究 的烧埋银。[2]
烧埋银(又称烧埋钱,明、清称埋葬银)的具体内容是:不法致人死亡的,行凶者在接受刑罚之外,还须赔给死者家属一定数额的丧葬费。也就是说,杀人者在负刑事责任之外,还须负民事赔偿责任。[3] 这是此前的 中国 法律里所没有的内容。
作为一项法律制度,烧埋银既是对犯罪分子的附加刑罚,更是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的损害补偿。这是我们考察烧埋银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其研究的重要性所在。因为从烧埋银的名称看,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仅仅是赔偿丧葬费。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征收烧埋银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被害人的生命权遭到了侵害。其征收与否跟杀人是故意还是过失、刑罚是轻还是重,均没有关系。只要侵害了被害人的生命权,就征收烧埋银。反之,如果杀人未遂,或者并非对生命的非法剥夺,杀死的是”应捕杀恶逆之人”,[4] 则不征烧埋银。
其次,元朝的烧埋银脱胎自命价银,它的数量是比照命价银(也就是人命的价格)的标准来确定的。反映在数量上,元朝起初规定”烧埋银五十两”,就颇为沉重。这甚至造成了实施上的困难。明朝定为十两,虽然远少于元朝的五十两。但根据当时的物价,十两的数额,安葬死者足够敷用。[5] 据《明实录》记载,当时阵亡官军,明朝政府人给埋葬银不过二两。[6] 国子监生病故,顺天府给银也仅三两。[7]这些都说明:赔偿烧埋银的用意绝非限于支付烧埋费用,而是有很重的人命赔偿和安慰苦主的因素。当然,也含有对杀人者加重惩罚的意思。但前者应该是主要用意所在。[8]
因此,在烧埋银制度下,苦主不必以放弃复仇或诉讼为交换条件,即可以得到适当的补偿,以弥补其因为亲人死亡或受伤而遭受的物质损失。这对苦主来说是很大的安慰。相比命价银、[9]私和银、[10] 还有赎罪银,[11] 其进步性是很明显的。即使与 现代 法律”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的规定相比,烧埋银也不为逊色。[12] 事实上,烧埋银制度对近代以来的法制和 社会 仍旧有一定的 影响 。
所以,对烧埋银制度的研究,不仅便于我们把握元、明、清时期人命赔偿法制的特点,对我们考察整个中国古代人命赔偿法制的特点,以及当代有关法制的特点也有窥一斑而见全豹的作用。[13]
关于烧埋银的起源 问题 ,因为作者已经有专文发表,在此不再赘述。[14] 本文主要就烧埋银制度的演进(主要是在元、明、清三朝)、具体内容、实施情况、 历史 地位、局限性及其对近代法制和社会的影响做一简要论述,希望对这一制度之所以长久存在的历史原因有所揭示。
二、演变和内容
(一)元代
烧埋银创自元朝,明、清均承袭元制。对元朝烧埋银的研究不仅是烧埋银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明、清烧埋银的基础。
元朝关于烧埋银的立法很多。《元史·刑法志》记载的相关律文达五十余条。而《元典章》卷四十三则专门收录了十来则征收烧埋银的案例。[15]
关于烧埋银制度创立的时间,《元典章》卷四三有明确记载:至元二年(1265年)二月,忽必烈下令:”凡杀人者虽偿命讫,仍征烧埋银五十两。若经赦原罪者,倍之。”《元史·刑法志》也有类似记载可为印证:”诸杀人者死,仍于家属征烧埋银五十两给被害人,无银者征钞一十锭,会赦免罪者倍之”。
但是关于其后的演变,没有更多的资料可为印证。下文以《元典章》和《元史·刑法志》的有关记载为基础,着重论述烧埋银制度的具体内容。[16] 一是征收范围,即对哪些杀人犯罪征收,二是征收程序,即怎样征收。
1、征收范围。按照忽必烈时期的规定,一切杀人犯罪均须赔偿烧埋银。但这个”一刀切”的规定必然是不妥的。虽然一直没有明令废止,但随着社会的 发展 和认识的深入,这一规定即得到了细化和修正。
(1)区分犯罪的具体情况,分别规定是否征收烧埋银。如”误杀”属于征烧埋银的犯罪,《元典章》列举了”牛驾车碾死人”、”车误碾死人”、”因公惊死人”、”急走车两碾死人”、”月黑走马撞死人”、”走马误撞死人”、”因斗误杀旁人”、”持刃误杀旁人”等八种情况。又如”杀死奸夫奸妇”,有征与不征两种情况,《元典章》分别列举如下:”旁人杀死奸夫”、”夫非奸所杀死奸人”、”夫打死强奸未成人”,杖一百七,不征烧埋银;”夫奸所杀死奸夫或奸妇”,无罪,但须征烧埋银。[17] 这无疑有利于准确定罪量刑。
(2)就不同身份的当事人杀人,分别做出征收规定。除个别情况外,无论贵贱,均征烧埋银。最上等的蒙古人”扎死汉人”笞五十七,”征烧埋银”;如果”因争及乘醉殴死汉人者,断罚出征,并全征烧埋银”。反之,”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国家安全论文2000字范文(精选5篇).docx VIP
- 用电检查员技能培训课件—三相四线计量装置错接线分析及操作.pptx
-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课件)-【中职专用】《中国历史》.pptx
- 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红色革命故事学习PPT.pptx VIP
- 心理健康指导师考试题库及答案.doc VIP
- 电子基础培训介绍.pptx VIP
- 离心式压缩机培训PPT.pptx VIP
- 犯罪心理学大学校园故意杀人罪的分析以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为例.pdf
- SLT 631.1-2025 水利水电工程单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第1部分:土石方工程.docx
- 高考历史判断题练习及答案.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