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管仲的治国思想
管仲(?—前645),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在他担任齐国宰相期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齐国很快发展起来,并成为春秋霸首。管仲在相齐的政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国思想,这些思想不但体现了齐文化开放性、兼容性的鲜明特色,而且也大大丰富并发展了齐文化,使得齐文化融入到中国主流文化之中.在中国封建社会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孔子称赞管仲的功绩:“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2]梁启超说管仲是“中国最大之政治家,而亦学术思想界一钜子也”,说:“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于后则有荆公,于前则有管子,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也。”[3]由此足见管仲的思想和业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管仲的思想主要见于《管子》一书,该书保存了管仲丰富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思想。对管仲的治国思想进行挖掘,对今天的社会启示意义。一、富国富民:管仲文化治国的现实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奴隶制逐步瓦解,封建制逐步形成。孟轲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孟子?离娄下》),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中国社会从西周到春秋的转变。周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构成当时政治活动的主要特征。春秋初年,管仲任齐国国相之后,“慎轻重,贵权衡”[1]2132,把经济建设放到国家建设的首要地位。要在混乱的格局中保全和发展自己,必须首先取得经济的优先权。国家富裕是长治久安的现实基础,也是管仲文化治国战略的物质前提。 富国是治国的根本。管仲说:“错国于不倾之地,积于不涸之仓,藏于不竭之府。”(《管子?牧民》)强调了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而管仲富国思想的独到之处在于:他把富国和富民有机地统一了起来。在中国传统的政治认识中,往往把国家和人民不自觉地对立起来,把国家富裕建立在对老百姓的赋税和盘剥之上。而管仲把富民作为治国的第一要务,这在先秦诸子中是没有的。《管子?治国》开篇明义:“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为什么会这样呢?“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又说:“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守在仓廪。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管子?牧民》)从此出发,管仲强调治国者必须善于与民同利,因为“凡人者,莫不欲利而恶害”。所以,“与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久;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谋之。”(《管子?版法解》),“欲为天下者,必重用其国;欲为其国者,必重用其民;欲为其民者,必重尽其力。”(《管子?权修》),只有不断增强自己的实力,做到民富国强,才有力量与诸侯抗衡。“圣人之所以为圣人者,善分民也。圣人不能分民,则犹百姓也”(《管子?乘马》)。在管仲执政期间,齐国推行“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管子?小匡》)的政策,尽量做到“静其民而不扰,佚其民而不劳”(《管子?形势解》),通过“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管子?霸言》),使得齐国百姓生活得到保障,政权获得巩固和稳定。这不仅促使齐国在经济上富足殷实,政治上安定秩序,也为管仲文化治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二、管仲文化治国的具体实践 “区区之齐在海滨”[1]2132,地理形势的阻隔使得齐长久以来偏离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主流文化。虽然管仲以九合诸侯,“尊王攘夷”之功,使齐国一跃而成为当时的政治中心,但是在文化上仍然相对落后。从文化上来说,齐国属于东夷的文化圈。管仲大胆提出变革的政治哲学和政治主张,主张用文化理念来统治臣民,顺服周边,这对于文化的挽救和政治的崛起,无疑在历史上是一大创举。管仲文化治国的具体举措如下: 1.继承周文化——进入文化主流。西周时期的齐国,姜太公实行“因其俗,简其礼”的基本国策,对原来的夷俗夷礼未作大的改动。到了桓管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改革,积极向主流的周文化靠拢,促进了夷夏文化在齐地的融合。“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管子?小匡》)通过整饬、修复文武周公旧法,择其适合齐国社会实际的部分,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主要表现在:其一,创造性地借用周文化中的礼、义文化。管仲认为:“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四维者,“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管子?牧民》)。四维之中,礼、义为先,通过用礼、义来规范人们行为,整饬社会秩序,挽救了处于紧张之中的夷礼、夷俗。其二,吸收了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管仲认为,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要素之一。“错国于不倾之地者,授有德也。”(《管子?牧民》),在明德的同时,管仲亦主张慎罚。他说:“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故刑罚繁而意不恐,则令不行矣;杀戮众而心不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