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短内式铜戈相关问题的再检讨.PDFVIP

关于短内式铜戈相关问题的再检讨.PDF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短内式铜戈相关问题的再检讨

关于短内式铜戈相关问题的再检讨 成璟瑭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长春,130012) 摘 要:主要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的短内式铜戈,近年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这种 铜戈的命名、名称、起源、传播以及年代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燕下都辛庄头遗址30号墓葬出土的短内式铜戈 的出现背景做了分析,结合最新材料,提出关于这些问题的基本看法。 关键词:东北亚;短内式铜戈;辛庄头30号墓; 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杰出青年B类项目(项目号:2010JBQ29)、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项目号:2011ZZ005)以 及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经费与吉林大学青年教师创新项目 作者简介:成璟瑭(1978-),男,汉族,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教授。 作为东北亚考古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鲜半岛考古应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是由 于长期以来受双方学术交流尤其是语言沟通的障碍,我们对与我国东北考古密切相关的朝鲜半岛 考古了解甚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术研究的良性发展。事实上,朝鲜半岛组织的考古发 掘、出土的考古资料以及开展的考古研究都与我们的考古学研究工作有很大的相似性以及可比 性,我们应该将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的资料整合起来,置于整个东北亚甚至世界的范围内来 考察这些资料,从而才有可能得出更为全面、更为合理、更为科学的研究成果。笔者长期致力于 朝鲜半岛青铜器时代考古学的学习与研究,也曾对朝鲜半岛及中国东北地区的考古学资料做过一 些整合性研究,这些成果在学术界发表后,有的得到了认可,也有一些观点得到了商榷性意见, 但针对一些意见,笔者认为有必要做一些补充性或完善性的说明,朝鲜半岛出土短内式铜戈问题 就是其中之一。 一、命名问题 因为这种铜戈中国境内出土数量很少,对其的研究也不多,大部分是日韩学者在考察本国铜 戈时对中国材料的附带性研究,并且由于各位学者在研究这个问题时的研究角度或者研究视野有 所不同,因此,学术界对其的命名不甚统一,比较混乱。例如,有些日韩学者主要考虑到这种铜 戈双翼的形态,认为中国辽宁地区出土的这类铜戈与韩国、日本出土的铜戈没有直接联系,应该 [1] [2] [3] 是两类铜戈,所以予以分别为“辽西式铜戈” 或“辽宁式铜戈” 与“韩国式铜戈” 或者有些 [4] 日本学者称其为“朝鲜式铜戈” ;更多的日韩学者考虑到这种铜戈与细形短茎式铜剑的相互联 [5] 系,直接将其称为细形铜戈” ;中国学者多参考中原地区出土的青铜戈形态,将其称为“异形 [6] [7] 戈” 或“双胡戈(胡刺戈)” 。笔者在对中国东北地区以及朝鲜半岛出土的青铜器做了系统调 研后,考虑到这种铜戈以及短茎式铜剑等起源于东北地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青铜器,可以考 [8] [9] 虑命名为“短内式铜戈” 或者属于“东北系青铜武器”范畴内的“东北系铜戈” 。我们可以看 出,这些命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出土地名来命名的方式,另一类则是铜戈的形态来命 [10] 名的。关于笔者在命名问题的主张,已经在其他文章中有较多的论述 ,此不赘述。并且我们同 样坚持主张,短内式铜戈与短茎式铜剑以及透尖柱骹铜矛是东北地区武器的重要代表,并且在战 [11] 国中晚期阶段随着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传播到了燕山以南包括燕下都在内的周边地区 ,同时,从 [12] [13] 近期辽宁省葫芦岛市东大杖子 、于道沟 等遗址的发掘资料来看,这种交流的路线是经过辽西 地区东缘、大凌河发源地之一的建昌、葫芦岛一带的。 图一 短内式铜戈各部名称

文档评论(0)

aa15090828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