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图说历史课件.
图说历史 策划人: 长征学校C72班周粤萍 绣品篇——1.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艺最精、最轻薄的一件衣服。相传,唐代的时候,有个阿拉伯商人在广州拜见一位官员。他突然发现这位官员身上有一颗黑痣居然透过薄薄的衣服显露了出来。正当他目瞪口呆的时候,官员问他:“您为何盯着我的胸口呢?”阿拉伯商人忙回答:“哦,我在惊奇为什么透过双层衣服还能看见您胸口的一颗黑痣。”官员听后大笑了起来,拉开衣服让商人看个仔细。原来他穿的衣服不止两层,而是五层 2.西汉绢地“长寿绣” 刺绣是在已织好的丝织物(主要是绢)上,以细针添附各色丝线,犹如画师的彩笔,绣出绘画一般细致而流利的花纹。湖南地区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这种花纹的“长寿绣”出现最多,见于一号汉墓出土的几巾、绣枕、镜衣和夹袱以及棺内包裹辛追遗体的残锦衾上。由于色彩的变化,似朵朵卷曲的祥云舒展在仙树的枝叶间,细看则是茱萸﹑凤鸟等吉祥生物显现在云中,也许这是战国时期楚地刺绣龙凤纹的一种抽象化演变,神奇浪漫色彩十分浓厚,具有古拙的艺术风格。茱萸是一种益草。《西京杂记》:“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凤鸟是神鸟,屈原《楚辞》中有“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句,凤鸟出现,天下大康宁。生活的康宁,也使人长寿。在随葬品的遣策中,汉人将这类刺绣称为“长寿绣”,是有道理的。 画品篇——1.西汉T型帛画 这幅帛画的画面,大体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天界部分,画在上端最宽阔的地方,绘日、月、升龙及蛇身神人等图像。画面的下窄部分,上为人间下为地下。人间以玉璧为界划分成上下两层,上层是墓主人的升天,下层是对墓主人的祭祀。人间之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地神,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即古人通称的水府(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 帛画出土时平铺在内棺盖板上,保存完整。随葬遣策上称之为“非衣”。T型帛画的出土,对研究我国古代绘画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2.龙凤仕女图 战国楚墓帛画,绢本 墨绘 纵31.2cm 横23.2cm。所谓“帛画”,专指古代画在丝织物上的图画,早在专门的纸、绢尚未发明之前人们往往把字画绘在木版、石板、器物或丝织物上。帛画可以说是传统卷轴画这一艺术样式的先声。《龙凤仕女图》1949年2月在湖南省长沙市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全画的主题是祈求飞腾的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早日登天升仙。 俑篇——1.中级军吏俑 出土于一号俑坑T19方九过洞,通高1.85米。身穿齐膝长衣,外披销甲,下穿短裤,腿缚裹腿,足登短靴,头戴长冠。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状;左手半握拳,手腕扭曲拳心向下,持物不明俑是古代用于陪葬的偶人。是用泥土、木或铜等作的象人的物件。 俑的质地以木质、陶质最常见,也有瓷、石或金属制品。俑的形象,主要有奴仆、舞乐、士兵、仪仗等,并常附有鞍马、牛车、庖厨用具和家畜等模型,还有镇墓压胜的神物。俑大多真实地模拟当时的各种人物,因而可以考见当时社会的生活习俗,也是研究各代舆服制度的重要资料。俑还可以反映出各个时代雕塑艺术的水平。 秦始皇兵马俑以它的“大、多、精、美”征服了现代人。 2.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3.西晋青瓷对书俑 西汉刘向、刘歆父子在整理皇家藏书的校雠(chóu ) 实践中,第一次归纳总结了校雠规程。东汉时校对正式成为一种官职,设在中央的图书藏处为东观,东观有秘书监一人,掌宫中图书管理,其下属官员有校书郎。古人的校书情形在文物中也有直观反映,一是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的宋摹本〈北齐校书图卷〉,画中所记录的是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等人刊校五经诸史的故事。画面有七个人物或展卷沉思,或执笔书写,或欲离席,或挽留者,神情毕现。二就是这件青瓷俑。要了解这件俑的姿态,须了解古时校书方法,当时校书有一人校,也有二人对校,“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为雠。”这件对书俑正是若冤家相对的雠。校对时一旦发现错误,便用刮刀将简牍上的字刮掉,再重新填写,所以案上笔、砚就是为重新填写备置的。 镇墓篇——1.人面兽身镇墓兽 西安市文物考古工作者在长安区韦曲一带发掘了一座唐代古墓,其中出土一座人面兽身镇墓兽甚为稀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