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外教育思想史》 天津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吴艳茹 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东汉·王充 历史事件只是一个个案例,我们要学会如何从这些案例中得到一个明智的、合乎情理的见解。由此而形成的批判性思维,才是历史学习应当追求的目标。 ——魏勇 教育史的两条线索 基于整体视角,从制度层面考察教育的历史变革 研究对象——教育制度 基于个体视角,从思想层面考察教育的历史演进 研究对象——教育思想 参考书目 孙培青、李国钧:《中国教育思想史》(3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吴式颖、任钟印:《外国教育思想通史》(10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 吴艳茹、杜海燕等:《中外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 中国教育史的三个时期 先秦时期:180万年前——BC221年 秦统一至清末:BC221年——1840年 清末至民国时期:1840年——1949年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儒家学派的教育思想 战国末期赵国人,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 孔子 小传 末落贵族家庭出身,3岁丧父。 家贫,聪颖好学,自学成才。 30岁,开始私人讲学,精于“礼” 50岁,出任“大司寇”、“摄相事” 54岁,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讲学不息。 68-73岁,讲学、编定《六经》。 孟子 小传 幼年丧父,其母贤德,“孟母三迁” 授业于子思,合称“思孟学派”。 成年后,私人讲学,贯穿一生。 周游列国20多年,处处受到礼遇。 晚年著书讲学,《孟子》七篇。 荀子 小传 授业于儒家子弓,游学四方。 曾任兰陵令,时间不长且不得意。 在齐国稷下学宫讲学,三为祭酒。 毕生致力于教学和著述,学生韩非、李斯等。 著《荀子》32篇。 一、论教育作用 (一)社会作用——教育是立国三要素之一, 治国安民的重要手段。 立国三要素(人口、经济、教育) 善政不如善教之也。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上》 (二)个体作用——对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 孔子:有教无类,“性相近,习相远” 孟子:性善论,“求放心” “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性恶论,“化性起伪” “涂之人可以为禹” 二、教育目的论 孔子——培养君子(德才兼备) 孟子——培养大丈夫(重德) 荀子——培养大儒(重才) (一)孔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德才兼备、修己安人的士和君子 特点—— “仁智合一” “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 (二)孟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遵循人伦关系的仁义贤德之士 特点——明人伦 人伦,即作为人的本质属性。 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 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三)荀子的培养目标 培养贤能之士。 即具有儒者身份且擅长治理国政。 三、教育内容论 孔子——倡导六艺、编定六经 孟荀——继承、改造、创新 (一)孔子的教育内容 六艺:继承周代的传统。 旧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经:孔子的开创。 新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 《诗》 诗篇多以四言,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共305篇,概称“三百篇”。 三大部分: 《风》包括十五国的民歌。 《雅》是贵族文人抒发思想感情的作品 。 《颂》是宗庙祭祖时所用的乐歌。 《书》 又名《尚书》,为上古以来的文书。 记载夏商周三代的重要诏令文告。 传孔子删订为百篇,现流传28篇。 《礼》 又称《仪礼》或《士礼》,西周和春秋时期典礼仪节的汇编,共17篇。 曾子卧病,学生和儿子陪侍。持烛童子曰:“华而睆,大夫之箦与?”曾子惊,欲起换席。子劝阻,曾子曰:“尔之爱我也,不如彼。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也以姑息。吾何求哉?吾得正而毙焉,斯已矣。”举扶而易之,反席未安而没。 《曲礼下·第二》 《乐》 教育的基本过程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礼乐的价值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衡量乐教的主要标准——“仁” 《韶》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