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单元 返回导航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 新课标版 · 语文 · 必修2 基础预练 课后撷珍 课堂探究 基础预练 预行跬步 以期千里 课堂探究 学贵有疑 疑则方进 第三单元 返回导航 高中同步学习方略 · 新课标版 · 语文 · 必修2 第单元
10.*游褒禅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是毛泽东的诗句;“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这是王安石的论述。要想享受这无限风光,一览这非常之观,一要有魄力,二要能坚持,更主要的是要有坚定不移的志向。人生路上,锁定了目标,就要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切莫犹豫彷徨。毕淑敏说:“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无须在意人生的道路是蜿蜒惨淡,还是笔直辉煌,而关键是,我们要
“尽志”,我们要努力,我们要知难而上。无须在意结果,牢牢把握过程。有了“尽志”的过程,你便可以无怨,你便可以无悔,你便坐拥了人生的无限风光。音 形 识 记1.正字音
褒禅( ) 庐冢( )
瑰怪( ) 圭表( )
洞穴( )
答案 bāo|zhǒnɡ|ɡuī|ɡuī|xué
2.选字形
俱具 观关
名明 怠殆
像相 拥涌讥稽
答案
词 语 辨 释1.通假字
长乐王回深父(________通________)
答案 父通甫
2.重点词语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2)其文漫灭( )
(3)遂与之俱出( )
(4)则或咎其欲出者( )
(5)无物以相之( )
(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
(8)何可胜道也哉( )
(9)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10)于是余有叹焉( )
答案 (1)山麓 (2)模糊、磨灭 (3)一起 (4)责怪 (5)帮助 (6)感叹 (7)不平凡 (8)尽 (9)求学的人 (10)对这事
3.一词多义
(1)文
(2)观(3)名
(4)得
(5)加
(6)其
答案 (1)碑文/文字/文采 (2)观察/景象/看 (3)称呼/说出/出名 (4)收获/能够/一定要 (5)更加/虚报/放置 (6)它的/自己/语气副词,难道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②以故其后名之曰( )
③由山以上五六里( )
(2)名词作状语
有泉侧出( )
(3)动词作名词
①往往有得( )
②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4)形容词作动词
①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
②火尚足以明也( )
③后世之谬其传( )
答案 (1)①筑舍定居 ②命名 ③向上走 (2)从旁边 (3)①收获,心得 ②见到的景象 (4)①走到尽头 ②照明 ③弄错
把 握 句 式1.省略句
而卒葬(于)之
有碑仆(于)道
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又以(之)悲夫古书之不存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
2.判断句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所谓前洞也
此余之所得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3.状语后置句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名 句 记 诵课 内 名 句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王安石其他名句
1.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夜直》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
3.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明妃曲二首》
4.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北陂杏花》
5.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文 本 探 究相 关 名 句
一、感知文本
(一)相关链接
1.作家作品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
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意,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