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孟子·孟子道性善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A1孟子·孟子道性善要点

孟子道性善 性由心显 良知与良能 反身而诚 知必行之 与告子之辩 学问之道 先立其大 所欲所乐所性 由仁义行 反经与行权 知天与俟命 乐莫大焉 王霸之辩 王道中的君与臣 王道中的君与民 王道中的天与民 2、讲课与讨论相结合 3、教材: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也可参考我关于孟子研究的几本书:《孟子性善论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孟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孟子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考核方式:写论文,结合讨论情况,一并评定成绩。 5、课件下载:yzb_kejian@163.com 密码 kejian 6、助教:王武杰、李书尧、李利明 性善论解决的问题就是仁来自于哪里 * * * 《孟子导读》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杨泽波 如何成德之孟子道性善 孔子之后一百多年,孟子出。孟子并非直接学于孔子,而是其私淑弟子。 “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8.22)。 孟子代表性的思想无疑是性善论。“滕文公为世子,将之楚,过宋而见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5.1)。可见当时孟子的性善论非常有名,而性善论与孔子思想的内在关联特别值得关注。 孔子在复周礼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使他懂得了这种情况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们缺乏行礼的内在基础。为此他想到了仁,把行礼的基础放在了仁上。 虽然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但有两个问题(仁究竟是什么 仁来自于哪里)没有解决,留给了后人。 其一仁究竟是什么,其二仁来自何处。而这些问题都与人性有关。于是,孔子之后便有了很多关于人性的不同看法。 孟子之时至少已经有了三种不同的人性理论(11.6): 一是“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 二是“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三是“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世子)。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徵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2.15) 孟子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出发,不认可其他的人性理论,创立了性善论,希望从人性的角度对仁的问题作出回答。 性善论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当时其他人性理论多有不同。“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8.26) 《四书集注》:“故者,其已然之迹”,“利,犹顺也”,认为此句主要是讲讨论人性要推求其所以然。 陆象山:“当孟子时,天下无能知其性者。其言性者,大抵据陈迹言之,实非知性之本,往往以利害推说耳,是反以利为本也。”(《陆象山全集》卷三十四, 266-267 页) 由此可见,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开始试图从性的角度来解决人的道德根据究竟来自何处的问题。性善论的创新之处正在于此。 这一看法可以得到新出土的材料的佐证。 “性自命出,命自天降。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郭店竹简?性自命出》) 由此可知,性善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着深厚思想渊源,而这个渊源中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孔子仁的思想。创立仁的学说是孔子对中国文化最大的贡献。性善论是对仁的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文化就是沿着这个方向滚滚向前的。 孟子建立的性善论代表着中国文化的走向,与西方哲学完全不同。甚至可以这样说,以性善论为代表的道德学说有着鲜明的自身特点,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一个明显的例证是,与世界其他文化相比,中国人的信仰并没有走宗教之途,有着极强的特殊性。这个问题便可以在性善论中找到原因。 这个问题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原本有一个很好的传统,虽然这种传统也有自身的问题,但它基本上是健康的有效的。西方的坚船利炮一阵猛打,我们完全昏了头,让我们错误地认为,不把线装书都扔到茅厕中去,中国没有得救的。 一些西方思想的传入,使这种情况更是火上加油。我们曾十分自信地认为,我们已经掌握了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完全有能力破坏一个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于是旧的世界一夜之间就荡然无存了,就像那厚重雄伟的北京城墙。 在这两股力量的夹击下,我们来了一个信仰大挪移,轻易之间相信了人家的东西,轻易之间放弃了自己的传统。旧的去了,新的又不怎么灵验,结果除了几张脏兮兮的钞票之外,我们几乎已经 一无所有了。 我把这种情况叫做: 失信、失范、失序、失向。 我们必须非常严肃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国家今后的方向是什么? 我们到何处寻找心灵的支撑? 我研究下来的结论是,必须重归传统,回归儒学。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是唯一的出路。 我以儒学为职志,一个重要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