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必修一复习提纲
【第章 宇宙中的地球】1. 天体系统的级别:2.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和“极光”现象;影响气候影响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因素
(1)纬度因素: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2)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少。
(3)天气状况: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冬至日—北半球各的昼,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为12小时。赤道全年昼夜平分。(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节的划分: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大气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很少。②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③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2. 热力环流的
(1)形成原理
(2)气温、气压的关系
①近地面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
②对于同一地点而言,气压总是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高低压是针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言);
③等压面上凸者为压;下凹者为压。(高高低低)
等压线中弯曲最大处,其数值由高指向低处为高压脊;数值由低指向高处为低压槽。
②判断风向: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等压线图中,过该点切线,由高到低),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高空偏90°,近地面偏30°—偏45°。
③风力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依据等压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压线密集,风力大,反之风力小。
④判断天气:低压、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高压中心、高压脊控制多晴朗天气。
4. 全球的性的大气环流
①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规律:气压带高低相间,南北对称 风带:北撇南捺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冬季。
1月份气压分布 7月份气压分布
类型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季节 冬季 夏季 冬季 夏季 风向 西北风 东南风 东北风 西南风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特点 寒冷、干燥 炎热、多雨 炎热、干燥 炎热、湿润 冬季风强于夏季风 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范围 中国东部季风区、朝鲜半岛、日本和俄罗斯太平洋沿岸 中南半岛、印度半岛、菲律宾、中国云南南部和海南岛 5.气候的形成因子
形成因子 影响 太阳辐射 与纬度、地势高低、天气状况等因素有关。是形成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因素。 大气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 单一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热带雨林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热带沙漠气候 西风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交替控制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热带草原气候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地中海气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润滑油采购合同.doc VIP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第01 课 数据宝藏在身边 教学设计.docx VIP
- TQGCML 3379-2024 聚醚醚酮树脂复合材料热压成型密封箱.pdf VIP
- 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pptx VIP
- DL_T5207-2021水工建筑物抗冲磨防空蚀混凝土技术规范(附条文说明).pdf VIP
- 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第四版) 全套课件.pptx
- 医院内突发事件上报流程.pptx VIP
- 国外家校社协同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docx VIP
- 2018年上半年信息安全工程师上午真题及答案解析.pdf VIP
- 配电网工程不停电作业定额应用指导意见.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