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增养殖水域的环境与调控.pptVIP

  1. 1、本文档共14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增养殖水域的环境与调控

2.昼夜变化和垂直变化 由于不同的浮游生物具不同的趋光性(一般浮游动物趋弱光,浮游植物趋强光),因而造成浮游生物昼夜垂直移动。 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植物的昼夜、垂直变化是造成池塘溶氧昼夜垂直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造成了池塘水色和透明度日变化的主要原因。 对蓝绿裸甲藻的昼夜、垂直变化测定表明(图): 蓝绿裸甲藻的昼夜、垂直变化 3.水平变化 池塘浮游生物由于受风力的影响,使其在水平分布上也呈不均匀状态。一般浮游生物量均是下风高于上风。渔谚有“上风清、下风浓”说法,正反映了这种规律。 浮游生物的水平变化与风力和池塘长宽比有关:风力大,池塘长宽比大,上下风浮游生物量的差距大;否则反之。 浮游生物的水平变化,是造成池塘溶氧水平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马达新池:长宽比5:3 庙长池:长宽比3:1 风3—4力级 风力3—4级 上风浮游生物量 为下风的2/3 上风浮游生物量 为下风的1/2 第五节 养殖水体的污染 一、何谓水体污染? 人类活动造成进入水体的物质超过了水体自净能力,导致水质恶化,影响到水体用途,则为水体污染。 目前各国制定的水污染标准,都是以某种物质在水中的含量(浓度)为依据的。并根据水体在某些用途上的受损程度,对水质进行评价、分类。衡量水质受污染的程度,也是根据水的用途制定各种水质标准,如饮用水的标准、渔业用水标准等。 二、污染物的来源 1.能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污染 2.原料工业生产与环境污染 (1)重金属污染 (2)有机毒物污染 3.生活资料的生产、消费与环境污染 4.人工合成化学物质与环境污染 污染源种类繁多,现将最常见的、危害最严重的污染源介绍如下: 三、当前危害最严重的几种污染源 1. 氰化物污染 主要来自电镀厂、淬火工场、焦化厂、金属加工厂、治金厂和塑料制品厂的工业废水。 氰化物属剧毒物质,只要口服0.20g~0.28g的氰化钠,可将人送上西天! 氰化物在水中能与红血球中的铁结合,使红血球丧失载氧功能,抑制鱼类呼吸。淡水中只要含水量0.3mg·L-1的氰化钠,24小时内鱼类全部死亡。 2. 酚类污染 主要来自焦化厂、石化厂、印染厂、塑料厂、油脂厂、农药厂、医院、卫生院(苯酚,又称石碳酸,用于消毒)等。 酚类主要损害鱼类神经系统,因此,鱼类死亡时,呈现兴奋状态,杂乱地向前冲,呼吸活动加强,肌肉痉挛和侧游,接着呈抑制状态,窒息死亡。死亡时,鳃盖和口张开,躯体由于一侧肌肉收缩,弯曲成弓形,皮肤和鳃分泌大量粘液。 酚类对鱼的致死浓度一般都较高。 如鲢鱼48小时的半致死浓度为22.5mg·L-1。 淡水中含低浓度的酚,不会造成致死,但严重影响水产品的品质。 如:鱼类在含酚量仅0.01mg·L-1的水中,鱼肉中含有严重的煤油味,而不能食用。 在江南城郊,不少水体中含酚量均已超过0.01mg·L-1。影响最严重的是贝类(鱼类有回避反应)。致死这些水体中的螺蛳、河蚬肉中含有煤油味,而无法食用。 3. 砷污染 砷主要来自冶炼厂、玻璃制品厂和染料厂的工业废水。 砷属于蓄积性毒物,易被人体的胃、肠、肺等所吸收而中毒,低剂量的砷对皮肤和肝具致癌性。对鱼类而言,亚砷酸盐的毒性比砷酸盐更强。 渔业水质标准中,砷的最高允许浓度不超过 0.5mg·L-1。 4. 汞污染 汞主要来自化工厂、日光灯厂和水银制品厂等。 汞中毒主要是破坏中枢神经。其中以甲基汞毒性最强。而且各种汞的化合物,无论在厌气还是好气条件下,都可经微生物作用转变为甲基汞,引起中枢神经破坏而发生水俣病,而且可损及染色体带来遗传性损害。 什么叫水俣病? 据1965年在日本新泻县水俣地区引起中枢神经破坏的病状,经研究发现是汞中毒引起的,以后人们将汞中毒引起的这种疾病称为水俣病。是由于昭和电气公司水银厂排出的含汞废水进入河道,汞经过生物的食物链逐步富集,最后鲇鱼体内含汞量达到10mg·kg-1~20mg·kg-1,最高达到50mg·kg-1~60mg·kg-1,这一浓度比原来含汞废水中的汞浓度高1万~10万倍。当地人长期食用高汞的鱼类和贝类,汞在体内大量积累,当脑中含量高达20mg·L-1即可能发病,出现中枢神经破坏的病状。 此病从1953年发现第一例(神经失常“怪癫”病人),1959年初步确认为汞

文档评论(0)

sheppha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13402230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