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_矿山岩层控制研究方法.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三章_矿山岩层控制研究方法

矿山压力与岩层控制 第十三章 矿山岩层控制研究方法 第一节 长壁工作面矿压观测 第二节 矿山压力数值分析方法概述 第三节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研究方法 * * 第一节 长壁工作面矿压观测 一、采场矿压观测方法概述 工作面矿压显现的指标有两类:一类是控顶区围岩变形量和支架承载变形特征;另一类是控顶区围岩破坏特征。前者有顶底板移近量、支架载荷量和支柱(活柱)下缩量,一般称为“三量”。后者有煤壁处切顶台阶数目与高度、煤壁片帮深度、端面顶板破碎度等,是对围岩破坏的统计观测,一般称为“统计观测”。 二、长壁工作面“三量”观测 (一) “三量”及其测试方法 图13-1 顶底板移近量 (1) 顶底板移近量 (2) 支架载荷 是指实测的支架所承受的载荷,包括实测的初撑力和当时支架载荷。 图13-2 圆图压力自计仪 图13-3 测压表 (3) 活柱下缩量 是指支架架设后在控顶区范围内活柱下缩的值。按照支架的工作特性曲线,一定的下缩量对应于一定的载荷。实际在井下支护过程中,支架还会压入顶板、插入底板,与活柱下缩量一起都是顶底板移近量的组成部分。 (二)工作面测站布置 普遍采用沿工作面长度方向设立上、中,下3个测站。一般中部测站应选在工作面线的正中,上、下测站分别距回风平巷和运输平巷10-15m。每个测站内设3条测线,布置于相邻的3架支架。 (三)观测方法 常规矿压观测。一般按照规定的作业循环,在每一班固定的时间系统观测1次。 三、工作面控顶区围岩破坏状态观测 (一) 控顶区围岩破坏状态的主要指标及测试方法 图13-4 端面顶板破碎度的量测方法 端面顶板破碎 (2) 台阶数目和高度 台阶是指在工作面前方无支护空间由于顶板切落形成的顶板错落 图13-6 台阶数目和高度 (3) 片帮深度 片帮是指在矿山压力作用下煤从煤壁处片落的现象 图13-7 片帮 图13-10 铁山南2111俯伪斜正台阶面上部测站矿压显现规律 图13-11 上中下测站随工作面推进支柱载荷变化图 I-上部支柱平均载荷; II-中部支柱平均载荷; III-下部支柱平均载荷; 五、回采巷道矿压观测简述 国内外矿山巷道地压观测最常用的是巷道围岩移近量观测,其中最基本的移近量观测方法是“十”字形观测法(图13-12,a),观测巷道开挖后顶底板移近量和两帮移近量随时间的变化与发展。当巷道断面较大,需要研究分析变形的复杂受力过程时,也有采用周边多测点变形观测方法,其布置如图13-12,b。 图13-12 巷道围岩移近量观测方法 a—“十”字形观测法 b—周边多测点变形观测法 第二节 矿山压力数值分析方法概述 一、数值分析方法在矿山压力研究中的应用 数值分析方法的实质是把连续体的基本原理进一步推广到处理岩体的非均质、不连续性、岩石的各种复杂的非线性状态,以及在不同应力状态下液体、气体在岩体中的流动等复杂问题。近三十年来,岩石力学数值计算方法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了有限差分法(FDM)、有限元法(FEM)、边界元法(BEM)、离散元法(DEM)、拉格朗日元法、不连续变形分析法(DDA)、流行元法(MEM)、无单元法及其混合应用等各种数值模拟技术 。 二、数值分析方法的应用举例 ㈠ 有限差分法(FDM,finite Difference Method) 从物理现象出发引出相应的微分方程,经离散化而得到的差分方程再行求解的方法。这是一种比较古老的计算方法,差分方程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用手摇计算机也可求解。 有限差分法曾一度受到冷遇,但近年来又有发展的趋势。 图13-15大倾角煤层放顶煤开采三维数值模型网格图 图13-16 沿倾斜剖面的水平应力场 图13-18 沿倾斜剖面的破坏场 ㈡ 有限单元法(FEM,Finite Element Method) 有限单元法的实质是把一个实际的结构物(如某种开采装备)或力学模型(如根据研究原型建立的采场某一时刻的连续体整体力学模型),用一种多个彼此相联系的单元体所组成的近似等价物理模型来代替。通过结构物或力学模型的力学基本原理、以及单元体的物理特性,建立起表征力和位移的方程组。 图13-20最大主应力分布图 a-无断层;b-有断层 图13-21塑性区分布图 a-无断层;b-有断层 * 测站位置 来压 来压时间 (月、日) 经历天数/d 来压步距 /m 支柱平均(最大)载荷 /kN 顶底板最大移近速度/mm·d-1 活柱最大下缩量/ mm 上部 初次来压 4.21~4.25 4 26.0 185(341) 27.0 48.0 周期来压 5.01~5.09 5 14.4 265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