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峰塔M1出土曾侯与钟铭的初步研究
文峰塔M1出土曾侯與钟铭的初步研究
发布日期:2016-04-16 原文刊于
王泽文
?
?
文峰塔M1出土曾侯與钟铭的初步研究
王泽文(北京?100732)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一、从曾侯與钟铭略论“南公”及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的世系和族属
?
文峰塔M1所出约三组曾侯與编钟钟铭,“唯王正月,吉日甲午。曾侯與曰:伯括上庸,左右文武,達殷之命,撫定天下;王遣命南公,營宅汭土,君庀淮夷,臨有江夏……”(以上节自M 1:1—2,A组);“曾侯與曰:余稷之玄孫……”(以上节自M1:3,B组);[1]?和叶家山M111:67方座簋铭文“犺作剌(烈)考南公寶尊彝”[2],把西周曾侯墓地和春秋晚期到战国初期的曾国墓地及相关的系列器物铭文串连起来,使得对曾国整个的历史发展脉络有了大致的了解,丰富了对周代历史的认识。如学者所指出的,曾侯與钟铭的发现,会推动叶家山西周早期曾国墓葬如M65、M28、M111等墓葬和相关器物的年代和分期研究,包括早期几位曾侯的辈分问题。比较直接的感觉,是几位曾侯的辈分被挤压了。黄凤春、胡刚先生以及徐少华先生等已经做了分析[3]。李伯谦先生建议把铜器和陶器等彻底排排,详细论证M65、M28、M111的年代分期,并分析叶家山曾侯墓地最早的墓葬年代。[4]
与上述问题紧密联系的,是对曾侯與钟铭“南公”的身份的认识。
李学勤先生论证钟铭中的“括”字,并论证伯括即《尚书?君奭》“南宫括”,《论语?微子》“周有八士: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騧”之“伯适”,也即钟铭中的南公。并引南宫乎钟铭文(集成181号)“先祖南公、亚祖公仲必父之家”,[5]表明“南公”是南宫氏的第一代,特指南宫括。[6]
《简报》整理者,以及其他几位学者也有论证和补充。[7]当然,也有学者表示怀疑。[8]
《尚书?君奭》、《逸周书?克殷解》、《国语?晋语四》、《论语·微子》等文献有关南宫括的记载和前人的考证,程树德《论语集释》已有较为详备的搜集整理,[9]?近年韩巍先生有较细致的分析。[10]
《论语集释》所引前人的考证已经指出,南宫括的主要事迹不晚于周初,为文、武时人。
据《左传》定公四年关于周初史事的追述,蔡叔子蔡仲在复封于蔡以前,曾被周公举为卿士。[11]?南宫括在文、武时的地位,或也有近似之处。如果进一步推测,南公在文王时年岁也不会太小,和金文中的南公辈分一致。
黄凤春、胡刚先生曾提出南公为文王之子的看法,后来意见改变。徐少华先生认为未必是文王、武王之后,而且推测叶家山三代曾侯都是南公之子也有可能。曾国始封君的身份,以及早期几位曾侯的关系,由于史料不充分,目前尚不能完全了解。类似情形,如近年公布的公簋,其中的唐伯,就有成王、康王两说,相关的晋国始封君唐叔虞的辈分,也曾有成王弟还是武王弟的讨论。[12]
结合B组曾侯與钟铭“稷之玄孙”,可知曾的确和周王室同宗。这样追溯始祖,与《鲁颂·閟宫》“赫赫姜嫄……是生后稷”、“后稷之孙,实维大王”、“皇皇后帝,皇祖后稷”相近。[13]?相对照的,班簋(集成4341号)所称“文王、王姒圣孙”、“文王孙”,宋公固(宋共公)为女作媵鼎和媵盙自称“有殷天乙唐(汤)孙”[14],宋公(宋景公)为女作媵盙器铭(集成4589、4590号)自称“有殷天乙唐(汤)孙”,叔夷钟、镈(集成272至285号)称“成唐(汤)”为高祖。这几件器物,除班簋外,都属春秋中晚期,在追溯先祖时,只尊灭夏有商的成汤,而不溯至殷始祖契或者先公近祖上甲微。文献中,《商颂》也是讲“汤孙”。由此可以推测,曾的始封君不会是文王或武王之后。
据僖公五年《左传》,宫之奇说“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15]?昭公三十年《左传》,楚人谓“吴,周之胄裔也”,[16]?哀公十三年《左传》,黄池之会,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17]?曾的始祖南公与周王室的关系,或较吴国、西虢、东虢与周王室的关系远。
还有一点,笔者在对公簋的研读中,曾分析过,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材料中的涉及周子弟受封诸侯的一些伯、仲、叔、季的称谓,与各人的排行有关,同时是周初封建其子弟所用的特定称号。对于这一现象,顾颉刚先生曾以卫康叔为例,以为其“在周为叔”,体现了古代宗法之义。周公地位特殊,而召公只是与周同姓,所以都与上述情况不同。[18]?而已经发现的西周早期曾国的青铜器铭文或文献材料,也没有这样的情形。这也许有助于认识南公与周王室的关系,即其非周王室嫡系后裔。这和学者对文献中记载的周初所封“嫡系”姬姓诸侯的研究可以印证。[19]?附带说明,叶家山M27:15伯生盉(铭“伯生(甥?)作彝 曾”),[20]?无法判定器主是曾侯;叶家山M55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