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地区志 附录 二、考辨.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安庆地区志 附录 二、考辨.pdf

二 考 辨 1 庐江郡沿革考 庐江者 今宁国府之青弋江 其别氵瓜曰鲁港 即古庐江也 所谓古庐子国者 盖在此 汉 末庐江王国本在江南 后分为郡 乃施旧号于江北说 见前篇 属县凡十有二 舒 居巢 龙舒 临湖 雩娄 襄安 枞阳 寻阳 潜 皖 湖陵邑 松兹 东汉并以六安 蓼侯二国 安丰 阳泉 安 风三县隶焉 今怀宁之在城 渌水 大丰 钦化四乡 桐城之西北二乡及庐江县之西南 为舒县 地 为庐江郡治 厥后 吴魏兵争 舒当孔道 县废 南齐置庐江郡及舒县于汉县东偏 梁置相 州 隋为庐江县 今庐江县是也 末汉时 庐江郡既分属吴魏 故二国各有庐江郡 吴徙庐江 郡治皖 魏亦置庐江郡治合肥 隋因改合州汝阴郡为庐江郡 唐于庐江郡置庐州 明庐州府之 名本此 通典 及 寰宇记 文献通考 谓庐州古庐子国 大误 庐州治在两汉属九江郡 于魏晋属淮南郡 乃不在两汉庐江属县内矣 4 载民国 年 怀宁县志 卷一 2 古南岳辨 朱 书 五岳惟岱宗见于 尚书 馀四岳无主名 尔雅 岱 霍 恒 华 嵩为五岳 郭璞注 霍 在庐江 一曰衡 是即潜之天柱也 他书称黄帝封禅潜之天柱山为南岳 禹贡 导江 亦曰 至于衡山 今大江经潜山天柱山之麓 距湘南衡山不啻千里 江赋 又云 衡霍磊落以作 镇 皆明其去江甚近 汉书 谓 衡山为南岳 而当封号衡山者 实国于庐江潜霍地 则霍 山一曰衡 此明验也 武帝巡南郡至江陵而东 登礼潜之天柱山 号曰南岳 浮江自浔阳出枞 阳 过彭蠡 礼其名山川 使汉武无所本 必不以天柱号南岳 或云湘南衡山远不能至 姑以 天柱代 此求其说不得 又从而为之辞也 夫既远过彭蠡 又何难上九嶷 且过彭蠡而礼名山 川 安知湘南衡山不在其内耶 水经 明言五岳 亦曰霍山为南岳 在庐江潜县西南 古潜县 天柱阴 故岳在县西南也 希水注又引 地理志 云 潜县有祠南岳庙 则南岳在潜 久设祠庙 不但武汉一祭而已 至衡山则只云在长沙湘南县南 不曰南岳 尔雅 书最古 水经 出汉 人 去古未远 其前后符合既如是 轩辕汉武相距数千年 又历崇祀焉 南岳为潜之天柱山审 矣 四岳皆近帝都 南岳不应独远 若谓舜崩苍梧 为巡行南岳之证 则会稽禹穴又何说也 况孟子有卒于鸣条之说 苍梧不可谓东夷 又从来所疑者耶 皮日休赋 力主南岳在潜 其说 得之 衡山志 辨之多方 此欲私名山楚南而不考于古者也 原注云 衡山志 欲私南岳于湘中 不惮繁曲附会 杜溪但举 尔雅 水经 最可据之二书以破之 不待皮日休主张 而南岳之尊灼然皖镇无疑矣 3 衡霍辨 节录 光明甫 主题为考证古衡山所在 牵涉颇广 要点为禹贡之荆及衡阳惟荆州 因推及禹治水之地 域范围 与后人之增饰扩大 而以辨正天柱终焉 衡山本在江北 即大别山脉 被说地者移于江南 而古衡山国之得名及 山海经 之衡山 即南阳雉县之衡山 皆其确证 江南之衡 盖由吴芮以衡山王徙封长沙 随之南移 道书 缘之造为黄帝定衡山为南岳 霍山为副之说 为武帝移祀所本 而江南之衡 永冒南岳之名 人遂不知古衡山之所在 衡山一名霍山 本指江北之衡而言 征之历史地望适合 后乃一并移于江南之衡 反似 江北之霍 犹从江南之衡分出 是为本末倒置 霍山即天柱 为今潜山县之皖公山 因隋分汉之潜县置霍山县 后乃移山就县 指县旁之 一小山以为天柱 按之山形地望皆非 与武帝浮江登礼天柱之径程地势亦不合 至辨证之根据撮要数点如下 一 楚汉之衡山国 因衡山立名 后国除并入江夏郡 地当大别山脉迤东 是为古衡山所 在之第一根据 二 山海经 之衡山 列于 中山经 明为中国中部之大山 惟大别山脉足当之 汉志南 阳郡雉县之衡山 为大别山脉北出之枝山 故亦蒙衡山名 是为古衡山所在之第二根据 三 史记 始皇纪 二十八年渡淮水之衡山南郡 浮江至湘山祠 叙 之衡山 于渡淮 水下南郡上然后浮江 则衡山自在江北且距淮不远 宜即南阳雉县之衡山 或径指大别山脉 是为古衡山所在之第三根据 四 古衡横通用 衡山即横山 所谓横断山脉与大别山脉之名称方位完全适合 若湖南 之衡山 非横断山脉 安得有衡称 此衡山在文字名义上唯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