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填料基质的发展.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气相色谱填料基质的发展

色谱法 色谱法的历史很悠久,古罗马人在分析染料与色素时,就利用了色谱分析的原理,只是未命名而已。 1850年德国染料化学家FF Runge撰写的《染料化学》中,所叙述的 气相色谱 1931年德国的Kuhn和Lederer重复了茨维特的某些实验,用氧化铝和碳酸钙分离了α、β、γ-胡萝卜素,此后用这种方法分离了六十多种这类色素。 1941年,Martin和Synge采用水分饱和的硅胶为固定相,以含有乙醇的氯仿为流动相分离乙酰基氨基酸,发明液-液分配色谱此外他们提出色谱塔板理论 1952年,Martin和Synge发表了从理论到实践比较完整的气相色谱法,并因此获得了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 1958年,Golay首先提出了分离效能极高的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发明了玻璃毛细管拉制机,从此气相色谱法超过最先发明的液相色谱法而迅速发展起来。 1956年,荷兰学者范第姆特(Van?Deemter)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了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为色谱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1958年,McWilliam报导了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 1979年,Dandeneau等拉制出石英弹性毛细管柱,从而促进了毛细管色谱法的大发展。 进进80年代以后,微处理计算机在气相色谱仪之应用、气相色谱一质谱联用、气相色谱一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都大大地扩展了气相色谱科学的内容和应用范围。 3、气相色谱发现状和未来 气相色谱(GC)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各个领域最为常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在许多分析实验室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虽然已是一项十分成熟的技术,但是依然不断地向前发展。最近几年气相色谱发展的趋势有以下特点: 1、毛细管气相色谱柱 已研制的气相色谱(GC)固定相有上千种以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带有各种基团的聚硅氧烷。近年新研究的气相色谱(GC)固定相主要为常温离子液体和各种环糊精衍生物。气相色谱(GC)色谱柱的制柱工艺已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所以近年来在制柱工艺方面的研究工作已不多见。 全二维气相色谱 全二维气相色谱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十分诱人的气相色谱技术,其具有峰容量大、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等优点,已成为分析多成分复杂混合物的极为有效的方法,颇受石油、石油化工和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视。全二维气相色谱是把分离机理不同、互相独立的两支色谱柱以串联方式结合构成的二维气相色谱系统。在这两支色谱柱之间装有一个接口,起到捕集、聚焦再传送的作用,被称作调制器。经第一支色谱柱分离后的每一个组分都要先进入调制器进行聚焦,然后再以脉冲方式传送到第二支色谱柱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各个组分从第二支色谱柱进入检测器,产生的信号经数据处理系统的处理,得到以柱的保留时间为纵坐标、以柱 的保留时间为横坐标的平面二维图。 3、快速气相色谱和便携式气相色谱仪 气相色谱中快速气相色谱和便携式气相色谱仪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关于快速气相色谱,实际上Desty早在1961年就有论证。他采用2m长、70μm细内径壁涂金属的毛细管柱分离庚烷异构体。为了使进样时间缩短,用锤子冲击进样(蒸汽进样塞进样时间只有10ms),使得全部分离9个庚烷异构体只要5s。此后有许多研究者进行快速气相色谱分析时采用细内径毛细管柱。近几年各色谱柱生产商都推出了用于快速气相色谱分析的0.1mm内径和0.18内径的色谱柱。 芯片上的气相色谱仪 最早的芯片上的气相色谱仪(μGC)是上世纪70年代末由美国斯坦福大学的Terry等研究的。他们把气相色谱仪的大部分部件集成到一块直径5cm的硅片上,总装后整个仪器的大小比一般色谱仪小3个数量级,仪器包括1个进样系统、1个定量进样环、1支1.5m长刻蚀到硅片上的毛细管色谱柱(柱内涂渍OV-101固定相)、1个热导检测器。利用它可以在不到10s的时间内分离出8个烃类化合物。但是在Terry的研究工作以后,μGC研究工作沉寂了十多年。在上世纪90年代初,Manz等开启了微全分析系统(μ-TAS)的开发研究,但是当时着重于研究芯片上的毛细管电泳系统。1994年,Reston等研究设计了一种测定活性化合物(氨和二氧化氮)的芯片上的气相色谱仪,它包括1个10μm长的进样环、1个矩形毛细管色谱柱(长0.9m,宽300μm,深10μm,涂渍0.2μm的酞菁染料(CuPc))、双检测器(1个是CuPc化学电阻检测器,另1个是直径为125??m的热导检测器)。整机大小约11cm×11cm×0.25cm。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