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班级 2009级仲景班
姓名 黎 鹤 蕾
学号 2009110111
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的优势
黎鹤蕾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省郑州市 450008
摘要:本文主要论述中医在霍乱的辨证论治及预防方面的优势。对中医对霍乱的病名发展的的认识做了介绍,着重霍乱的分期及临床辨证分型和证治,从王孟英的著作中总结了霍乱的预防方法。
关键词:霍乱;辨证论治;分期;预防。
霍乱(cholera)是指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碱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性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性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
中医的霍乱是以卒然发作上吐下泻、腹痛或不痛为特征的病证。以其病势急而变化快,挥霍之间便致撩乱,因而得名。
关于霍乱的病名考证,“霍乱”本为中医病名,早在《黄帝内经》中已有该名称,后世医家对此多有论述,一般用其指以 挥霍撩乱、吐泻腹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胃肠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甚至肠梗阻之类的急腹症(干霍乱)等。《黄帝内经》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乱这一病名。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民病飨泄霍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汉书》说:“闽越夏月暑时,欧(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伤寒论》对霍乱的症状和治疗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如“呕吐而利,此名霍乱”,运用了理中汤,五苓散等方,这些都说明,霍乱在汉代已是众所熟知的病名了。
对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学者们多遵从伍连德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传入中国的。他是依据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症全书》序中所言:“嘉庆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泻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剧”。又云:“此症始自广东,今岁福建台湾,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之有霍乱,约在1817年,由印度经陆地传入,此前虽有记载,皆不能确定为真正霍乱。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1817年的传入没造成特大流行,可从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时,霍乱就传入了中国,故首次传入应从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观点。对于霍乱,我国似乎还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涂绅的《百代医宗》一书中记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脚心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后世医生据此对霍乱有“麻脚瘟”的病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述霍乱的症状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烦躁、干呕、转筋等,似已认识此病。
霍乱传人我国后,一些医家发现其与中医古籍中所载“霍乱”不同,即对此展开研究,发明了吊脚痧、瘪螺痧、伏阴、时疫霍乱等病名;后来,越来越多的中医,逐渐接受西医学中霍乱病名及其内涵,“霍乱”这一古老的中医病名,被赋予新的含义,并被沿用至今,成为一种法定的烈性传染病病名。
1. 吊脚痧与霍乱转筋
吊脚痧之名较早见于王孟英作于1838年的《霍乱论》(《陈修园医书》中又称该书为《霍乱转筋附绞肠吊脚痧证》),书首诸葛序中称:“如近行时疫,俗有称为吊脚痧一证,古书未载,举世谓为奇病,纷纷影射,夭札实多。赖先生大声疾呼,日此即霍乱转筋之候也。”可见,在《霍乱论》成书之前,民间已有“吊脚痧”的俗称。
另徐子默所作《吊脚痧方论》,则直接以“吊脚痧”作为书名。该书初刊年不详,据书后“跋”考证,成书当不晚于1839年。作者认为自道光辛巳年(1821)流行猖獗的疫病,与古代医书中所论的“霍乱”不同,而用吊脚痧之名与之相区别。该书描述吊脚痧症状为:“或吐或泻,或吐泻并作,有腹痛者亦有不痛者。吐泻数次后,即两腿抽搐,或手足并皆弯挛,痛愈甚,抽亦愈甚,顷刻肌肉尽削,渐觉气短声嘶,眼窠落陷,渴欲饮冷,周身冷汗如冰,六脉渐无,或半日即死,或夕发旦死,旦发夕死,甚至行路之人,忽然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