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间文化中疍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福州民间文化中疍民

福州民间文化中的疍民(介绍,百科)(阅读整理版Kuóh-dà 、Kuóh-dà-giāng),有时汉字也写作科题,女性则称为江妹仔、曲蹄婆(G?ng-muói-giāng、Kuóh-dà-bò),早期文献也称他们为游艇子、白水郎、蜒等,是生活于中国福建闽江中下游及福州沿海一带水上的疍民,传统上他们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中国的民族识别视其为汉族一部分,以闽东语福州话为母语,但又有别于当地的福州族群,有许多独特的习俗,是个相对独立的族群。疍民可能源于古代百越,他们长期受到陆上汉人严重歧视,明朝、清朝政府将其列为贱民。民国时期,中华民国政府立法禁止歧视疍民。1950年代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陆续安排福州疍民上岸。到了1990年代,他们绝大部分已经定居陆上。 起源和发展 福州疍民起源有多种看法。福州疍民对自身起源的说法就纷繁不一,比如:认为远古时天上掉扫帚,在地为汉、在水为疍;自认是被汉武帝灭国的闽越人后代;宣称祖先是5世纪东晋时期反抗晋朝失败而逃亡海上的卢循军队残部;或者追宗到9世纪王审知入闽时被夺去田地、驱入水中的福建原住民;或自称14世纪元朝灭亡后为避汉人报复而下水的蒙古人后裔;还有归源流至14世纪的元末明初兵败下水的陈友谅余部等等.部分疍民的族谱甚至指祖籍于山西,而许多古代志书都认为疍民是秦汉时期亡国于西汉的闽越人后裔,即“蛇种”,而所谓色目人后裔的说法皆为疍民的附会之词。现今学术界较主流的观点认为疍民主要源于古代的百越,像罗香林、傅衣凌等人就认为,疍民乃是居水的越人遗民,与畲同源。而福州疍民就源于百越中的闽越。福州疍民与福建其他疍民,以及与广东乃至华南沿海及浙江的疍民有着同源的关系,一些福州沿海的疍民是来自南下的浙江疍民。历史上部分福州疍民迁入浙江和江苏,而还有部分则又由浙江回迁福州。 随着福州疍民与陆地汉人的长期接触交流,到了明代,他们已经逐渐被汉化,开始转而使用闽东语。18世纪的雍正年间起,开始有少量福州疍民上岸定居,这些人被称为歇家,民国废止对疍民的不平等政策后,上岸的疍民渐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更大规模安排疍民上岸。1950年代初,东南各省的疍民曾一度被作为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但在1955年的民族识别调查后,中共中央认为疍民由于长期已同化于汉族,大部分失去了原本的民族特征和意识,因而认定为汉族的一部分。 名称由来 “游艇子”是古籍上对福州疍民最早的称谓,也泛指东南沿海的其他疍民,见于《北史》和北宋淳熙年间的《三山志》。唐宋时期对疍民较为普遍的称呼是“白水郎”,或称“白水仙”、“白水人”,《三山志》里就有记载。“疍”即南方的夷人,与“蜒”、“疍”、“蛋”等字通假,这种指代最早见于隋代,南宋以来被普遍用来称呼疍民。“曲蹄”是专用于福州疍民乃至整个闽东地区疍民的矮化称谓,来自于闽东语。在清代闽县旧志中,有关于福州话“曲蹄”(平话字:Kuóh-dà)称谓来源的记载:“……俗呼曲蹄,以处舟中,其脚常弯曲不舒故。”即认为疍民弯曲的腿部使陆地上的福州人贬称其为“曲蹄”。 根据燕京大学吴高梓的调查,该词的由来有几种可能: “曲蹄”二字可能来自福州疍民的睡姿“曲蹄”。 福州俗字也写作“科题”,疑为“裸蹄”而来。 疍民自称“科题”乃“郭倪”二字转音,源自疍民的“郭”、“倪”二姓。 “诃黎”,见闽诗人张亨甫(道光间绍武人)风土诗:“闽俗真殊异,遗风自汉唐。手香笼苜莉,齿黑嗜槟榔。诃囝谁能赋,诃黎不可祥。家家爱鱼菜,疑是海人乡。” 黎,民也;诃,斥也。“诃黎”乃指诃斥之民。 郭、倪二姓被传为是闽越国(即无诸国)权臣的姓氏,在汉武帝攻打闽越国时极力反抗,因此被西汉军队搜捕而流亡于江河上。相对于“白水郎”、“游艇子”、“蜒”等名称,“曲蹄”一词出现的较晚,可能在清代才出现。 体质特征 福州疍民到近代可能仍保留有些许古闽越族的体质特征,但现代的疍民体质与陆地汉人已经难以区别了。老一辈居船的传统福州疍民比较独特的体征就是肤色较深、下身较短并且腿部弯曲,即罗圈腿,这一特征可能也是闽东语中对疍民“曲蹄”称谓的由来。这种体征的形成与这些疍民常年在狭窄低矮的船舱中屈膝睡觉、盘腿坐地、叉开双腿作业的生活方式有直接的关系。 人口与语言 各个时期的福州疍民人口统计数字之间出入较大,民国时陈文涛认为福州市区的疍民人口达到十万左右,这个数字可能比较接近当时的情况。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的统计,闽江下游约10公里两岸固定的疍民共有3731户、17235人,其中男性8760人、女性8475人,男女性别比为1:0.967;而流动于闽江水系的长乐、永泰、南平等7县的疍民人口达到4219户、10369人。这样闽江流域福州疍民人口共计27604人,其中不包括罗源、连江等地的沿海疍民。另有资料称1950年左右闽江流域的福州疍民有3万多人。历史上,福州疍民主

文档评论(0)

jdy2618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分享好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