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大地区人文生态─布农族和古道概说.docVIP

丹大地区人文生态─布农族和古道概说.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丹大地区人文生态─布农族和古道概说

丹大地區人文生態─布農族與古道概說 鄭安睎* The Humane Environment of Dan-da Area─The Introduction of Bunun and The Ancient Trail by An-Ci Cheng 關鍵詞:丹大地區,關門古道,布農族,古道學,撫番道路,理蕃道路 Keyword:Dan-da area, Kuan-man ancient trail, Bunun (the indigen; a clan dwelling in Dan-da area), the ancient-trail studies, Fu Fan Road (built in order to soothe barbarians), Li Fan Road (built in order to manage barbarians). 摘要 「丹大地區」是深藏於臺灣中部的一塊瑰寶,也是原住民(布農族)從前活動的天堂,具有豐富的人文景觀。本文試圖粗略地介紹此地區的人文生態,先簡述原住民歷史與舊部落概況,再交代不同時期的古道沿革與筆者之踏查結果,來串聯此地的人文景觀。 Abstract Dan-da area, a precious treasure loc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aiwan, was once a paradise for the indigence (Bunun) and abounded with indigenous culture. This article tends to introduce culture and ecology of this area in outline. First, briefly formulate history of the indigence and the general condition of old tribes and then explain history of the ancient trail in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 conclusion of my investigation in order to conn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e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area. *作者簡介:政治大學登山隊OB、政治大學民族學系碩士班研究生、臺北大學登 山社(原中興法商學院登山社)指導老師 一、前言 岳界所謂的「丹大地區」,主要是以中央山脈的「南三段」為主,不僅地域涵蓋範圍廣大,且跨越兩個轄縣(花蓮縣與南投縣),筆者以丹大林道為中心,稍微放大一些。區內地廣物博,自然景觀變化多樣,另一方面人文資產也具有可觀之處。 「丹大地區」有著豐富的人文生態,從早期努力開拓山林的探險兼登山家、負責維修「新東西輸電線」的臺電工程人員、丹大林道上濫植與恣墾的菜農、及對此區動植物之研究人員……等等。但這些畢竟都是外來客,廣大的「丹大地區」存在著居住許久的原住民─布農族。他們早年活動於此山區,留下許多文化遺產(諸如:舊社石板屋、舊地名、舊山名),由於他們的存在,對填充真正屬於臺灣本土的歷史,應該給予正面、積極的肯定與出自心中無私地讚賞。 另外,由外界勢力介入後的新措施─清代「撫番道路」,日治時代「理蕃道路」,也是本區另項人文景觀重點。 二、原住民─布農族 (一)、布農族口傳歷史 據布農族族人的傳說,巒社群(Taki Banua)族人傳說他們的祖先居住地是在Lokaang(鹿港)。郡社群(Ish Bukun)人傳說祖先是在Linpao(Linkipao),當為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Taulak(斗六)與Lamtao(南投)等地方,但這些地名都非出自布農語。布農族最後遷入山地之前的原居地,是在臺灣西部的平原一帶的Lamongan,位置約在今社寮、名間一帶,後來漸往中央山地移動。 布農族之遷移路線有三條: 布農族原住於西部海岸Lamongan之地,則以Taulak(斗六)移 向Linpaho(林杞埔),而後沿濁水溪、郡大溪,移向巒大社或      溪諾袞社(ヒノコン),以上為巒、丹、卓社群之口傳。 Lamongan移向,經日月潭(Nin Isivatan)對面,穿過埔里社(Xavi an)附近,再至卓社,移至Astang Lainga。 Lamongan 由濁水溪岸,經卓社、Astang Lainga,為郡社群之 傳說。   布農族另一Valivayan氏族傳說:    吾人與卓社番系統不同,原為水社番(Nin Isivatan),居住魚池庄    阿里眉(Valivai),而後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