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2016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解析版).docVIP

甘肃2016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解析版).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甘肃2016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解析版)

2016届甘肃省高三第一次诊断考试语文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所以会有偏见,常常是因为以有限见识无限,____,以为自己的所知所见,就是人生的真相。 ②有的问题虽然信访量不大,却带有普遍性、典型性;还有的反映的虽是个别现象、偶发事件,我们“____”,就可推断出某一类或某一层次的问题。 ③吴丕绩的《六朝文笺注》这本选集,对希望欣赏六朝文的读者而言,可以____,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初步阶段。 A.尝鼎一脔 管窥蠡测 见微知著 B.见微知著 管窥蠡测 尝鼎一脔 C.见微知著 尝鼎一脔 管窥蠡测 D.管窥蠡测 见微知著 尝鼎一脔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汉字演变》软件每辑包括50个汉字,每个字用约一分钟左右的微视频,动态再现汉字从殷商甲骨文到现代楷书的演变全过程。 B.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兰州获得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中国低碳联盟等机构组织联合颁发的“今日变革进步奖”。 C.围绕屠呦呦获奖产生的种种公众意见提醒我们,中国既要进一步理顺科技评价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也要改动人才奖励和扶持机制。 D.近日,天津市血液病医院附近一家小吃发起了“墙上的餐桌”,免费为在医院看病的贫困患者和家属提供食物,迅速凝聚起一股爱心的热流。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这里,是当年秦始皇赢政首次出巡的崆峒山,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在这里做了什么,然而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他和他们一样,经过漫长和艰苦的跋涉,在崆峒之巅,将自己的世界一览无余。百多年后,____,那时,崆峒山位于帝国疆界的西端,被同时代的人称作西极。 A.与他齐名的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登临这里 B.汉武帝刘彻与他齐名并也曾多次登临这里 C.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登临这里并与他齐名 D.与他齐名的汉武帝刘彻也曾多次这里登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历史上各种灾害事件史不绝书。在这样的状态下,中华文明能够延续数千年而不倒,也就证明我们的文化中具有顽强生命力的东西,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这就是社会救济的传统。最早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所谓“嗟来之食”,这个“嗟来之食”的发起人是齐国人黔敖。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具体姓名的、个体发起主动性社会救助的活动者。在春秋时期,这样的活动已经被称为义举了。 《春秋左氏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可以判断最晚到春秋时代,救灾恤邻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已经得到普遍认同,并上升到一种道德规范的层次。《老子》里面也提到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样一种裒多益寡的观念。裒多益寡、救灾恤邻的救济行为,最晚可以从先秦时期算起。到了汉朝,对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表彰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 进入明清时代,从个体化的救助逐渐发展到社区化救济。在传统中国一个县的范围之内,作为国家正式任命的官吏基本上只能到知县这层。当时的一个县比我们现在县的辖区还要大,这样一个县下的社会治理如何得以运行?这个奥秘在于我们当时有一种官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机制,有社会学家把它命名为双轨制。所谓的双轨制就是在正式的官府治理之下,还有一个民间的自治系统。 也由于这种双轨制的存在,中国社会的稳定性得到了很好的维持。明清时期虽然经历了明清易代这样重大的朝代转换的变革,但是基层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断裂。从个体化救助的守望相助、邻里相助发展到社区化的救济,这就涉及官治和民治、国家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结果。在经济发达区域,比如江南、华南也是中国传统士绅社会力量开始得到最先发展的区域,很多士绅以一种自愿的、公益的精神,主动地承担了地方的社会公共事业,从最简单的修桥铺路,到荒年承办赈济等。这使一些社会性事务可以从官府的正常活动当中剥离开,把责任转移到一些社会性组织和社会人士身上。因此,面对近代社会转型的巨大冲击,基层社会的很多基本关系还是得到了良好的维持。 而随着中国社会特有的同心圆式的扩展,在晚清时期出现江南援救华北的情况。这样扩展有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认同:我们的同胞跟邻居是一样的;我们所要救助的人、所要救助的地区,跟我都同属中国。这样一种民族认同,和传统文化对于守望相助的理解非常融洽地结合起来。 中国的社会救济传统,对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构建,也具有启发性意义:第一,如何在地方社会中把公益精神与道德规范的重建结合起来,重点在于打造共同的社区认同、社区文化;第二就是把社区居民的权利意识和现代公益社会的成长结合起来,进行中国式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探索。 (摘编自朱浒《从社会救济传统看邻里关系的历史内涵》)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几千年来,在各种灾害事件发生后,社会救济的传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再造和延续。 B.春秋时期,大家普遍认同救灾恤邻是一个最基本的准则,并上升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