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省六市第1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2014年河南省六市第1次联考语文试题.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4年河南省六市第1次联考语文试题

2014年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说明:此试题为原创,转载须注明。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8页,第Ⅱ卷9至10页。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须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的“中庸”由孔子首创,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挥而成熟。但是作为思想方法的“中庸”或曰用“中”思想,则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先秦用“中”的思想一直可以上溯到西周时代关于刑罚之“中”的观念。《尚书·吕刑》里说,“士制百姓于刑之中”, “惟良折狱,罔非在中”,“明启刑书相占,咸庶中正”。这里所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都是指执行刑罚要准确、合理、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也即严格地符合法律 (刑书)所制定的标准。“中”是有原则的,既然要符合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原则。求“中”,反对过与不及,反对偏与倚,都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如果不是先有一个“中”的标准、原则,过与不及、偏与倚也就根本不存在,更谈不上在它们之间搞调和折中了。 “中”不仅有恰到好处地符合于一定标准的意思,有时也可指这个标准本身。《荀子·礼论》中所谓先王“为之立中制节”,意思就是说先王为之制立标准。这里的“中”与“节”是一个意思,都是指标准、法度。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与“极”的含义相通。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如果我们从中于一定的标准这个意义上来理解用“中”,并知道这一标准本身亦可称之为“中”,那么,“中”与“极”的内在联系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极”也包含标准、准则的意思。《诗·卫风·氓》曰:“士也罔极”,所谓“罔极”,就是反复无常,没有一定的准则。《尚书·洪范》有“皇极”一畴,传云:“皇,大;极,中也。”所谓“皇极”就是“大中”,也即大准则、大法度的意思。正如蔡沈《书经集传》所说:“极”是“标准之名,中立而四方之所取正焉者也”。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皆需合于“皇极” 的法则,否则就是“偏”、“陂”。而反对“偏”、“陂”也正是在“皇建其有极”(《尚书·洪范》)的前提下进行的。总之,建“极”与用“中”意思是相通的,其基本含义都是说要公正地符合一定的准则和法度。 孔子将上述这种用“中”思想发挥运用到他的伦理道德理论中,从而创造了儒家的“中庸”说。孔子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可见孔子是把“中庸”作为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伦理准则提出的。儒家伦理学的“中庸”说同前人用“中”思想的不同,就在于儒家对“中”的标准赋予了新的具体内容,这个具体内容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但“中”字的基本含义,即合宜,合乎一定的标准或法则这一种意思,仍然保留在儒家的“中庸”说中。 (摘编自徐克谦《从“中”字的三重含义看中庸思想》) 1.下列对用“中”思想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前人有关用“中”的思想是儒家“中庸”说产生的重要思想基础,两者虽然一脉相承,却并不完全相同。 B.在孔子之前,用“中”的思想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不过,它这时就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存在的。 C. 先秦用“中”思想的源头是西周时代刑罚之“中”的观念,这种观念表明当时的刑罚具有准确、合理的特点。 D. 用“中”是以有一个原则为前提的,否则,就无所谓过与不及、偏与倚,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也就不存在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除恰到好处地符合一定标准外,“中”也可以指这个标准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和“节”、“极”的含义相通。 B.先秦典籍里的“极”字常常可以解释为“中”,《诗·卫风·氓》里“士也罔极”中的“极”字就是这样。 C.“皇极”是一切政治道德行为的法则,符合这个法则就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就是“中”,否则就是“偏”、“陂”。 D.儒家“中庸”说以儒家伦理道德观“仁”和“礼”为“中”的标准,它与前人用“中”的思想并无相同之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原本是一种思想方法,经过儒家的改造变成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之后,应该就不再是思想方法了。 B.“中”是有原则的,《尚书·吕刑》里说的“刑之中”、“在中”、“中正”中的“中”,其原则就是法律所制定的标准。 C.《荀子·礼论》中的 “为之立中制节”与《尚书·洪范》中的“皇建其有极”,说法虽不同,体现的却都是用“中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