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第二章教育先驱的课程论遗产(第四至六节).ppt

2.3第二章教育先驱的课程论遗产(第四至六节).ppt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节 赫尔巴特主义的课程论 这一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赫尔巴特主义 二、戚勒的课程论 三、赖因的课程论 四、美国的赫尔巴特主义与中心统整法 一、赫尔巴特主义 赫尔巴特及赫尔巴特学派的戚勒、赖因所推行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关于教学的理论观点,谓之赫尔巴特主义。 裴斯泰洛齐倡导从直观出发、达于观念的新教学方法,改进了拘泥于呆读死记的传统的教学法。裴氏只是探讨了从感觉达于定义或观念的问题,他并未研究一种观念是如何发展为另一种观念的;新观念是如何同化旧观念的。 这个任务,就由赫尔巴特担当了。这就是说,赫尔巴特教学论的中心课题是,研究裴氏并未充分探讨的从直观到观念,再从观念到思维的过渡,如何加以阶段化。 一、赫尔巴特主义 赫尔巴特依据心理学的理论,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从表象心理学的观点出发,将整个学习过程加以系统化。 为此,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学法。这些阶段是采取了统一当时教学法的方式的形式出现的。这就是说: “明了”相当于裴斯泰洛齐的直观; “联合”相当于苏格拉底法的讨论法; “系统”相当于传统的教师讲述; “方法”相当于今日的问题解决学习。 这样,儿童从知觉活动到语言活动,再从语言活动到实践活动发展的一连串过程,都加以系统化了。 赫尔巴特认为,为了培养“善良的人”,课程的编制应以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的文化遗产”的各门科学为基础,并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轴心,设置以下相应的学科。 一、赫尔巴特主义 这些学科分为六个方面: 1.经验兴趣——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相应地应设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使学生获得自然的认识。 2.思辨兴趣——进一步思考事物“为什么”的兴趣。相应地应设数学、逻辑学、文法等学科,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3.审美兴趣——对各种事物、自然界、艺术品和“善行”的体验和审美评价的兴趣。相应地应设文学、图画、音乐等学科,以培养学生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情感。 4.同情兴趣——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兴趣。相应地应设本国语、外国语(古典语与现代语)学科,以培养友爱、谅解精神。 5.社会兴趣——在人际交往中建立广泛联系的兴趣。相应地应设公民、历史、政治、法律等学科,以培养合群精神。 6.宗教兴趣——认识人与神的关系的兴趣。相应地应设神学。 一、赫尔巴特主义 在赫尔巴特看来,“道德”由五种观念所决定,这就是:内在自由观念、完善观念、善意观念、法权观念、正义观念。这些观念是永恒不变的,人类倘若过有秩序的生活,就得培养这种道德品质。多方面兴趣正是培养这种道德观念的基础。 赫尔巴特试图抓住人的心理积极性(兴趣),为设计有效地实现教育目的的课程体系,提供心理学的依据。这种课程体系比“文艺复兴”以来以希腊文、拉丁文为主体的“古典人文主义”课程体系,有较大的变化,具有了“现代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课程的特征。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关于实用知识、技能的教学与人格形成的教育之间的关系,从18世纪末至19世纪,围绕着中等教育课程的问题展开了论争。赫尔巴特在1801年发表《对高级中学课程的教育性教学计划的设想》,直接论及这个问题。 赫尔巴特在这里肯定了两种见解各有其正确性,主张设计兼具两者长处的课程。这种课程能否设计出来,尚有许多困难的理论问题有待解决。这种理论问题的解决正是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中心课题。 赫尔巴特主义的特点可以概括为:第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德性的陶冶。第二,课程编制的原理是文化史阶段论与中心统整法。第三,教学的形式阶段说(赫尔巴特的四阶段论,戚勒、赖因的五阶段论)。 二、戚勒的课程论 戚勒主张,课程编制应当贯穿两根线索:以文化史阶段为纵线,以中心统整法为横线。 戚勒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道德的、宗教意志的陶冶。这个目的仅仅借助宗教的教授是不能达到的,需要借助多样的学科内容的探究才有可能。这里所说的多样的学科内容,是相互关联、而又以一定的教育目的为中心统整起来的课程。借助这种课程统一学习者的意识,以保证儿童人格的形成,这就是戚勒的“中心统整法”的特色。 二、戚勒的课程论 戚勒认为,中心学科必须是能够陶冶情绪的。它同意志的形成直接结合,唤起意欲,成为行动的源泉。这种中心学科就是历史、文学、宗教。 主要学科可分下述三个系列: 第一系列—— 历史、文学、宗教及自然科。 第二系列—— 语言、数学。 第三系列—— 地理、体操、技能、唱歌。 戚勒强调说,各门学科的教学 应当确保的是,统一学习者的 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陶冶德性。 三、赖因的课程论 继承成勒的构想,并在当时德国的’国民学校的教学上使之具体化的,是赖因。 赖因是从下述的学科分类出发的(见下图),然后以此为依据,并根据文化史阶段排列教材。 以历史和文学为核心的戚勒、赖因的课程论,是同当时德国的反动教育政策相适应的,具有

文档评论(0)

wuyoujun9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