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一、诗坛多元格局。 乾嘉诗坛,才人辈出,各领风骚。沈德潜、翁方纲,或主格调,或言肌理,固守儒雅复古的阵地;厉鹗扩大浙派的门户;袁枚、赵翼、郑燮标榜性灵,摆脱束缚,追求诗歌解放;黄景仁等抒写落寞穷愁,吟唱出盛世的哀音。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2、翁方纲及其“肌理说” (1)、翁方纲 精金石考据之学。倡“肌理说”,诗作无成就。 (2)、“肌理说” 翁方纲的论诗主张。认为“为诗必以肌理为准”。 “义理之理,即文理之理,即肌理之理也”(《志言集序》)。他把思想意义(义理)与组织结构(文理)、学问材料(肌理)统一起来,认为作诗不在力求神韵,不在死守格调,也不在空谈性情,而在读书,有学问,有方法。把诗歌引向“考据入诗”的故纸堆,成了令人生厌的学问诗。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3、袁枚 及其“性灵说” ( 1)、袁枚 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存诗4000多首。著有《小仓山房诗文集》《随园诗话》等。其诗直抒感兴,清丽灵巧,流转自如,《沙沟》《马嵬》《湖上杂诗》皆名篇。 第一节 流派纷呈的诗坛和袁枚 ( 2)、“性灵说” 袁枚的论诗主张。提倡“提笔先须问性情”,“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作诗不可以无我”,认为“诗有性情而后真”。既反形式主义,又反拟古主义,体现了一种革新精神,有一定进步意义。但是,它也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一、桐城派   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魁、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1、桐城派先驱戴名世主张文以“精、气、神”为主,“言有物”为“立言之道”(《答赵少宰书》),提倡“道也、法也、辞也,三者有一之不备而不可谓之文也。”(《己卯行书小题序》)他铺石开路,为桐城派理论的发轫。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2、方苞 “义法” 。“义法” “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又书货殖传后》),合起来说是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义”指文章的内容,“若古文则本经术而依于事物之理,非中有所得不可以为伪”(《答申谦居书》),以儒家经典为宗旨,而他自谓“学行继程朱之后”,故具有明显的服务于当代政治的目的;“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两者关系是义决定法,而法则体现义。 狱中杂记 作者简介: 方苞,安徽桐城,清代最大的古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论文主张讲求“义”“法”。即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故居 方苞集 方苞教忠祠 狱中杂记 创作背景 康熙五十一年(1711),方苞因戴名世《南山集》牵连,写序,藏版,先入江宁狱,后转刑部狱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出狱,写成实录式的杂记。 康熙 南山集 陵迟 绞刑 狱中杂记 主题 这是一篇纪实性的大墙文学,通过刑部狱中的切身见闻,揭露了清朝司法机构的残酷和腐败,司法人员的贪赃枉法,对犯人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是清代监狱的实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 狱中杂记 1、人满为患,瘟疫流行; 2、行刑不公,勒索财物; 3、偷换文书,放纵重囚; 4、警犯勾结,牟取钱财。 狱中杂记 1、言之有物:亲眼见闻,翔实可信。所选事实真实具体典型,骇人听闻,并且非常注意概括叙述与重点记叙的有机结合 2、言之有序:人满为患,瘟疫流行;行刑不公,勒索财物;偷换文书,放纵重囚;警犯勾结,牟取钱财。全文以贪赃枉法四字为线索,从四个方面逐一展示狱中黑幕,事繁而不乱,事多而不杂,主线分明,条理清晰。 狱中杂记 3、叙议结合,画龙点睛。全文议论极少,但关键时刻三言二语,一箭中的,对揭示主旨很有帮助。如孟子关于择业不可不慎的议论即是。 四、语言准确,干净利落,根本没有旁逸闲言,也没有模棱两可的话,表现了高超的语言功力。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3、刘大櫆(1698~1779)上承方苞、下启姚鼐,是桐城派“三祖”之一。他对“义法”理论进行丰富和拓展,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实”扩大“言有物”的内容,是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的先导。 第二节 桐城派及其以外的散文 4、姚鼐 首先,他主张“道与艺合,天与人一”,“义理、考据、词章”合一, 其次,运用传统的阴阳刚柔说,将多种风格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 最后,把文章的艺术要素提炼为“神、理、气、味”和“格、律、声、色”八字,前四者是内在的“文之精”,处在高层次,后四者是外在的“文之粗”,层次虽低但比较具体,精寓于粗,相互依存, 登泰山记 作家简介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