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docVIP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doc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研究 摘 要:电离层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许多前沿的技术与电离层的研究进展相关。文章对JSCORS实测的电离层数据进行了区域电离层电子含量二阶多项式模型的建立,在结合神经网络技术基础上,建立一个区域电离层电子含量的融合模型。该模型融合了二阶多项式以及神经网络,建模过程中以中误差作为精度评定指标,对两种建模方法进行了横向对比,在0到1点、2到3点,融合模型的拟和中误差相较于二阶多项式精度分别提高了18.1%、22.5%。该工程实例结果表明,神经网络融合模型精度高于二阶多项式模型。 中国 1/vie   关键词:VTEC;区域电离层延迟;二阶多项式;BP神经网络   1 概述   电离层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许多重要的科学技术都与电离层的研究进展息息相关。由于电离层作用于地球大气层表面,对无线电传播的各项技术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更加精确的电离层研究会有效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测速、定位等方面的精度。此外,我国正在建设第二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于电离层延迟的研究对我国的太空发展计划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电离层是距离地球表面约60km至1000km范围内的地球大气,在太阳紫外线、X射线等作用下,大气分子逐渐电离而产生大量自由电子和离子,呈现混沌状态,GPS信号穿过电离层时,其传播速度会发生变化,变化程度主要取决于电子密度和信号频率。对于GPS测量而言,这种延迟误差在天顶方向可达十几米[5]。   目前,为满足各种测量以及定位导航服务。人们根据电离层的各种性质建立了许多的电离层模型,如国际参考电离层模型等。随着空间需求的不断提高、大规模的GPS跟踪网的建立,有必要对电离层模型更加精化。为此,本文利用了中国江苏省CORS基站的数据,通过二次多项式对这些数据进行建模,然后,采用BP神经网络技术来弥补二次多项式的模型偏差产生一种新的修正模型,称为融合模型进行区域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建立。   2 模型构建   2.1 二阶多项式模型   区域电离层的二阶多项式模型在模拟区域VTEC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是一种精度较高的电离层延迟改正模型。不足之处在于其?κ?据密集分布有强烈依赖性。对于数据密集和缺乏数据的区域的精度有极大的差别。对于实测数据密集的区域,延迟改正效果非常好。但对于实测数据稀缺的区域却有很大的误差,甚至部分穿刺点的总电子含量会出现负值[5]。   目前国内外电离层研究领域关于该模型的研究分为3参数,6参数,9参数等。根据大量研究表明,9参数模型相较于其他参数选取有着更好的效果和拟合精度。因此,本文将采用9参数模型。   该模型垂直方向的总电子含量预测模型表达式如下:   其中(φ0,λ0)表示测区中心点地理纬度和经度;(φ,λ)表示IPP的纬度和经度;S0是测区中心点在建模时段中间时刻t0的太阳时角,S为IPP在建模时间段的任意观测时刻点t的太阳时角;Eik为待定系数,其中,   (1)式逐项展开形式如下:   将N个测站已知数据代入,得到误差方程组合矩阵形式可以写成:   利用最小二乘法将X9×1的矩阵值求解出来,即VTEC模型的9个系数,其中   然后利用二阶多项式模型的表达式计算已知穿刺点的VTEC值。   2.2 BP神经网络模型及其构建   BP神经网络是一种前馈型网络[6]。它集合多个简单处理能力的神经元。通过这些神经元的复合来实现复杂的映射,对于BP算法中隐含层的选择依然是一个有待推敲的问题。由于隐含层数量多有助于增加人工神经网络单元处理能力,但是这样也会让训练过程更加的复杂。一般情况下,隐含层数目是由少到多实验的过程。本文的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如图1。其中有9个输入层,1个输出层,此外还有多个隐含层节点[4]。对于输入的讯息,首先从输入层传播到隐藏层,经过激活函数将隐含层的数据传输到输出节点。   该模型将以每组数据的八项特征值为输入层, 以VTEC真值为输出层进行模拟,从而建立模型。本文的神经网络模型有8个输入层,1个输出层,此外还有23个隐含层。本文选取的学习速率是1.5h,平滑因子参数为0.7,分级迭代级数为14,训练控制误差为0.3。如上的训练过程结束后,我们将得到指定区域内预测模型。预测值与真值作差即可得残差以及中误差。   计算多项式模型的拟合偏差值,将已知参数带入表达式中,可得到已知点的二阶多项式的模型预测值。此时,二阶多项式预测模型相对真值的拟合偏差值的计算公式为:   2.3 建立基于BP神经网络的融合模型   根据前文二阶多项式的部分,我们得到了一个偏差较大的二阶多项式预测模型并计算出该模型相对于真值的拟合偏差。我们将该偏差值作为输出层进行神经网络训练,以期得到模型偏差值的预测值,进而改正二阶多项式模型形成全新的B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