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政策选择.docVIP

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政策选择.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政策选择.doc

  完善我国农村合作金融改革的政策选择   摘 要:合作金融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资金融通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合作金融获得长足发展,但也存在许多障碍,因此,合作金融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原则,加强风险控制,推进金融创新,增强盈利能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合作金融法律体系。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合作金融;改革   收稿日期:2011 09 03作者简介:郭艳云(1964),女,福建福州人,福建江夏学院金融系副教授。   一、农村合作金融的基本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合作一词的原意是:共同行动或联合行动。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合作一词的基本含义是:人们(或组织)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工作或共同完成一项任务,诸如分工合作、技术合作等。英文中,合作(cooper-ate)一词的意思就是指一起工作(dash;农村信用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就在广大农民不知道合作好处的情况下,按行政村社把大多数、甚至全体乡民强拢在一起,组织大社,忽视了合作制的自愿原则,农民只有入社的义务,没有退社的权利。这种依靠行政力量强制捏合的合作社,只是一种强制的集体化,而不是真正的合作制,其结局必然与组织者当初的一片好心相违背。   2.背离合作制一人一票原则。2003年以来,按股份制方向推进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但是,这种模式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农民或出于对政府的信任,或把股金当成行政摊派,或为取得贷款的一种成本,出资几十元入股,由于社员入社股本少,且对信用社经营状况缺乏了解,他们很少主动关心信用社的发展,农村信用社管理权更多受到行政干预,使得一人一票人人平等的民主管理流于形式。   3.背离合作制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政府为了将扶农资金下达到真正的扶助对象手中,在全国按照行政村社成立信用合作社,与中国农业银行实行所社联营。在农业银行的培养下,几乎无资本的信用社机构和业务日益扩张,并且发展成为体系庞大的全国性金融机构,同时,也成为了农业银行的一个对手。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农业银行进城成为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则成为农村地区国家金融的代表。失去农业银行支撑的信用社为了应对风险,在国家没有足够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的前提下,经营日趋商业化,偏离了为社员服务的宗旨。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跨社区和非社员的信贷业务比重上升,农村资金不可避免地流出农村地区,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的矛盾,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合作金融的自我发展能力弱化   1.农村合作金融的历史包袱沉重。农村信用合作社因其自身经营不善,出现年年亏损。从1994年到2003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连续10年亏损。2002年,全国农村信用社轧差亏损58亿元,亏损面33.5%。   2003年,亏损6亿元。2004年实现10年来首次盈余,全国轧差盈余105亿元。2005年轧差盈余180亿元。即便如此,2005年末,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法人机构亏损数仍有5839家,占对外经营法人机构数的21.55%,亏损金额为60.47亿元。[3]  2.农村合作金融的经营业务缺少足够利润空间。农村信用合作社肩负支农的重担,长期以来,只经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农业本身的自然属性和农村经济主体的抵押品不足,使得经营成本高,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低。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中,绝大多数资金规模小,经营业务单一,有些还具有扶贫的慈善性特征。从2008年8月开始,央行为刺激国内经济增长四次下调存款基准利率,五次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到2008年12月23日,一年期存贷基准年利率的利差为2.25%,比2007年12月20日的3.33%降低了1.08%。[4]在存贷利差不断收窄的情况下,中间业务乏力、盈利途径单一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将更加举步维艰,难以通过自身的运作获得可持续经营的必要积累,也就无法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和自我服务。   (三)农村合作金融存在风险隐患   1.不良贷款比重高居不下。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差的特点,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面临较高的金融风险。截止2005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余额3355亿元,不良贷款比例14.8%。个别农村信用社按五级分类计量不良贷款余额占比高达70%以上。[5]金融危机使农村中小企业的盈利空间受挤压,甚至出现亏损,还款资金来源难以保障,贷款收回不容乐观,不良资产可能增加。   2.操作风险严重。由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管理手段落后,内部控制薄弱,信贷违法操作严重。比如,在发放贷款时没有严格执行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制度,往往一人说了算;有的信贷人员高估抵押担保物价值,发放人情贷款,导致经济案件数量居高不下。据粗略统计,2003年至2006年上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0%的案件都是由操作风险引发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