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改革应适用的原则.docVIP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改革应适用的原则.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改革应适用的原则.doc

  我国民事审前程序改革应适用的原则 针对我国传统民事诉讼准备程序阶段的问题,近此年来我国审前程序有了一定的改革和进步,尝试建立“准备程序+开庭审理+集中审理”的模式,已初见雏形和萌芽。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保证双方当事人平等行使诉讼权利,我们要加快审前程序的改革和完善。我们首先要明确程序立法应遵循的原则,使改革的措施更具有可操作性,笔者认为至少应确立以下原则: (一)当事人处分权为主导与法官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当事人的处分权与法官监督的关系实质反映了当事人与法院的权利与权力的配置,这是一切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问题〔1〕。法院在此程序中,应起指导、主持的作用,不能过多干预,只有当事人在诉讼中发生不正当侵权时,法院才出面干预。双方当事人要平等实现其处分权,法官中立,从程序上弥补诉讼能力不足的一方,这是诉讼公正的体现,单纯的职权主义或是当事人都是不可取的。 (二)效率、效益的原则 我国审前程序仍以追求实体真实为目的,对诉讼的效益价值考虑不多。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我国审前程序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当事人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尽量减轻法院在审前程序中的不合理的负担,减少司法机关的诉讼支出,使得当事人和国家的诉讼成本减少,以实现诉讼经济的目的。 (三)辩论原则 辩论原则是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在审前程序中有以下的要求:其一,法官依法对当事人提出的证据材料进行审查,审查只局限于当事人提出的范围。其二,法官可将当事人之间的无争议的事实作为判决的事实依据。其三,若没有经过当事人辩论并经审理法官认可的事实不得作为基础和依据。 (四)借鉴、吸收、适应国情的原则 我们进行改革时,必须对国外的,尤其是英、美、法的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审前程序及诉讼机制进行认真、系统、深入的研究。扬长避短,对其中科学的进步的合理的要大胆吸收、借鉴,为我所用,对不适合国情的部分要舍弃或改进,不能全盘照抄,同时还要坚持发挥我国诉讼优良传统。 通过以上原则我们可以得出我国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改革完善的目标是要确立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的独立价值,建立健全以当事人为主导、法院进行必要指导的审前程序的模式,充分发挥审前程序的功能,促进审理集中化,通过审前程序使案件达到适合审理的状态,实现诉讼的民主、公正与效率。 六、对我国民事审前程序规则体系设计之构想 (一)设立专门完成审前程序的组织机构和法官 笔者认为,审前程序应由人民法院具体实施审判职能的机构(审判庭)负责。因为若设置单独的审前机构(准备庭),条件不成熟,必然会增加诉讼的成本,消耗有限的司法资源。再者,审判庭负责与目前的民事诉讼法和法院管理体制相匹配,有得于审前程序的顺利进行。明确审前程序交由审判庭负责后,接下来应由预审法官守成各项准备工作,再将案件移送主审法官,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诉讼公正的实现,诉讼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案件能在诉前解决使主审法官解决更多的纠纷。2005年高密市法院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审前程序和预审法官制度”司法改革项目试点,2005年的上半年,以法院审结的民事案件2049件,近一半的案件达到即收案、即送达、即调解、即开庭、即审结,平均审限仅3天,减少诉讼支出,提高了审判的效率和质量。 (二)建立有效的答辩制度 如前分析,我国民诉法规定的答辩安排极不合理,因此需做较大的修改和完善,按我国民诉法规定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法院的审理,这样若被告不按期答辩或答辩空洞化形式化,原告就无法获得被告对其诉讼请求的诉讼态度、主张、策略等,从而使原告处于被动的地位,违背了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原则的内在要求。另外,还放纵了被告的证据突袭。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可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做法,建立强制有效的答辩制度。首先,被告必须进行答辩;其次,被告答辩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再次,被告答辩的内容必须针对原告的每一项起诉要求;被告答辩的方式有认可、否认、积极抗辩。否认的,应提出事实和理由;不置可否的,视为自认;积极抗辩的,必须陈述理由或证据,否则产生失权后果。 (三)健全法官的释明权 释明本是大陆法系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的概念,最早为德国学者提出。即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基于法律正当程序和司法资源合理配置的理念,通过提示、启示和引导的方式,适当对当事人不明了、不充分,不应当的主张、举证和陈述加以澄清、补充或修正的诉讼行为。作为辩论主义的补充,释明权制度一改以前的由当事人单方向法官输出信息的模式,在本质上强化了法官与当事人的互助〔1〕。强化法院的释明权已成为两大法系国家共同发展趋势。针对我国目前律师代理及其当事人自身的实际情况,赋予法官这项职权,可在一定程度上填补案件因无律师代理而形成的空白及防止当事人乘虚而入以及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1.细化释明权的范围:法官释明的范围应包括当事人主张不明确,当事人不恰当,主张的证据不充分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