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千夫”的解释谈起.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对“千夫”的解释谈起 一 1966年7月8日,时在武汉的毛泽东给江青写了一封信,其中有“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一句话,这句话后来公开见于报刊是1977年5月21日《人民日报》的《投一光辉群魔毕现》一文。 毛泽东与鲁迅心相通或说心心相印,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他对鲁迅《自嘲》一诗中“千夫”的解释。这一解释见于他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讲话发表后,不久就有人提出疑问。 1944年1月24日山东省文协给中央总学委打电报: 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鲁迅两句诗,第一句“横眉冷对千夫指”解“千夫”为敌人。惟细读原诗所用千夫指典故,似即“千夫所指,无病而死”,若然,则千夫是大众,而千夫指的家伙则是敌人。这样的解释,虽不违背毛主席讲话的精神,但千夫的解释恰恰相反,请问明毛主席电示为盼。 毛泽东于当年2月8日复电: 鲁迅虽借用“千夫指”古典的字面,但含义完全变了。 毛泽东坚持“千夫”就是指敌人的解释。 “千夫所指”一典出自《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意为众怒难犯。就是说,一个人如果遭到上千人的指斥,则他即使不得病也会死去。此典在流传中,“千人”变为“千夫”。 毛泽东的解释是否符合鲁迅的原意,我们一看1931年2月4日鲁迅致其青年挚友李秉中的信便可迎刃而解: ……上月中旬,此间捕青年数十人,其中之一,是我之学生……飞短流长之徒,因盛传我已被捕。通讯社员发电全国,小报记者盛造谰言,或载我之罪状,或叙我之住址,意在讽喻当局,加以搜捕。其实我之伏处牖下,一无所图,彼辈亦非不知。而沪上人心,往往幸灾乐祸。冀人之危,以为谈助……文人一摇笔,用力甚微,而于我之害甚大。老母饮泣,挚友惊心。十日以来,几于日以发缄更正为事,亦可悲矣。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于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 鲁迅写这封信,正是1931年1月17日他的青年战友柔石、殷夫等五位左翼作家被捕之后。当时上海反动媒体大造舆论,陷害鲁迅。鲁迅痛感“文人一摇笔,……于我之害甚大”。在此,“千夫”指鲁迅的敌人自是毫无疑问。也就是说,鲁迅在这里改变了这一典故的传统含义,将“千夫”看作坏人,将“千夫所指”的人看作受害者。也就是毛泽东所说的“千夫”指敌人。 一年之后即1932年10月12日,鲁迅在《自嘲》一诗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一句中再一次以同样的含义“借用”了这个典故。就是说,鲁迅“横眉冷对”的是“千夫”们对他的“指”,也就是指形形色色的敌人对他的围攻与迫害。而这也与鲁迅在遗嘱中所说“我的怨敌可谓多矣……我也一个都不宽恕”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鲁迅在上述致李秉中的信和这首诗中所引“千夫”一典,正如毛泽东所说,乃是“借用”“古典的字面”,或说反其意而用之,而“含意完全变了”。 据《鲁迅全集》注释,鲁迅这封信是依据1931年2月23日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一六三期所载编入的。另据有关资料披露,此信当时曾在数种报刊上发表,而1931年4月20日《文艺新闻》发表此函时,前有编者按,说明系因读者询问而载。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一直关注鲁迅的毛泽东完全有可能看到这封信,使他在十多年之后的《讲话》中确凿无疑地解释“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退一步说,即使毛泽东没有见过鲁迅这封信,以他对鲁迅的深刻了解,作出如此确切的解释也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无论如何,一位政治家,能够不囿于典故的传统含义而准确判断一位文学家的用意,此种心心相印的英雄所见实在不能不令人惊叹。即此一端,毛泽东晚年所说“我跟鲁迅的心是相通的”确系肺腑之言,是志同道合的知音和知己。 二 两年以后,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写下了著名的《为了忘却的记念》(见《南腔北调集》)一文,沉痛悼念被国民党反动派残杀的左联五位作家,其中的七律更是工整、深沉而且充满战斗性的历史名篇: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诗中“梦里依稀慈母泪”一句,即来自两年前致李秉中信中“老母饮泣”的写照。 1961年,毛泽东所写《纪念鲁迅八十寿辰》两首七绝之一云: 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通过毛泽东这首七绝,我们清晰地看到,当此鲁迅80冥寿之际,毛泽东以此诗篇高度赞扬鲁迅的战斗精神。在那血雨腥风的年代,面对反动派的刀光剑影,面对青年战友的流血牺牲,鲁迅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