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1211国学与蒙学要点
国学与蒙学 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文天祥) 2012年12月11日于c406讲授。觉得需要改进之处如下: 1、内容不能深,她们需要通俗浅显、生动有趣的。最好讲故事。 2、内容太多,讲不完。课件至少需要删去三分之二。 总之,简单精要,生动有趣。(四书五经与科考、史学价值、蒙学价值) “国学热”与“蒙学热”兴起原因 与中国全面崛起和文化自信有关。今天,我们与其他国家对话时须有公平的平台和载体,要在传播自己思想时赢得最广大人民的认同,即找到文化的“最大公约数”。 我国传统文化本身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极大魅力和巨大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存在诸多现实问题,需要回归深层次的文化层面予以思考和解决。 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 ——章太炎 世界现在最需要的是中国文明的精髓——和谐。如果中国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 ——(英)汤因比 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公元前六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瑞典)汉内斯·阿尔文(1970年物理学奖获得者)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中国文化终极目标是“万世太平”; 西方文化(霸权)主张追求利益最大化(我们祖先玩剩下的)。 公孙鞅闻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秦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罢而孝公怒景监曰:“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景监以让卫鞅。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后五日,复求见鞅。鞅复见孝公,益愈,然而未中旨。罢而孝公复让景监,景监亦让鞅。鞅曰:“吾说公以王道而未入也。请复见鞅。”鞅复见孝公,孝公善之而未用也。罢而去。孝公谓景监曰:“汝客善,可与语矣。”鞅曰:“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诚复见我,我知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驩甚也。”鞅曰:“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久远,吾不能待。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中国文化的包容和谐、天下观念和世界精神,就像是水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像是砖瓦。只有用这水泥,才能把这些砖瓦黏合起来,使新的文明大厦拔地而起,创造人类丰富多彩的未来。 一、国学基础 (一)何谓“国学”? 或曰:“国学”这个说法是不存在的,因为真正的学问不是以“国”来划分,也不能以“国”来标志与私有。 钱穆《国学概论》: 学术本无国界。“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特为一时代的名词。其范围所及,何者应列国学,何者则否,实难判別。 然而,民族不同,国家有别,历史各异,各国之文化亦当自有其异质优长之处。 中国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影响广大。 何谓“国学”?学界尚无统一说法。 《汉语大词典》释“国学”: ①“古代指设国家设立的学校”。 ②“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国学”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 “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周礼·地官·师氏》: “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 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礼记·学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当为州)有序,国有学。” 可见,“国学”本意是指国家一级的学校。 国家级学校的称谓,历代有所变化: 汉代称太学,晋代称国子学,北齐称国子寺,隋代称国子监,唐宋时则以国子监总管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元代设国子学,明、清两代设国子监, 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开始设学部,国子监的称呼于是废止。 现在我们所言之“国学”,乃是“指我国固有的文化、学术”。它凝聚着中华文化精神。 国学既是指传统文化本身,也包括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和学术。 所谓学问,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梳理与研究; 所谓学术,侧重于有关传统文化研究方法的继承与创新。 现代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晚清逐渐形成的。 西学东渐,为了与“西学”相对峙,有人提出了“旧学”或“中学”的概念。 张之洞:“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西学为用,不使偏废。” (《劝学篇·外篇·设学第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者,张之洞最乐道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