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格吉勒图案内参记者:有一种动力让我坚持到底.docVIP

呼格吉勒图案内参记者:有一种动力让我坚持到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呼格吉勒图案内参记者:有一种动力让我坚持到底

对话人物   汤计   1996年,内蒙古18岁的呼格吉勒图被法院认定奸杀一女子,被执行死刑(“4·09案”,又称呼格案)。9年后,身负多起命案的赵志红落网,自称他才是呼格案的凶手。由此,呼格吉勒图的父母开始了漫漫9年申诉路。   新京报记者曾问呼格吉勒图的父母,为儿申诉这9年来,最担心什么事情?老两口回答:“担心汤计被调走”。   汤计,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如今已年近六旬,呼格吉勒图案最早的报道者。9年来,他为呼格案发了5篇内参,一直呼吁再审呼格吉勒图案,不仅将呼格案由幕后推向前台,而且一再推动此案进程。   对话动机   过去的9年,汤计就像一个刚入行的新记者一样:“不懂”人情世故、“不顾”官场规则,执着地“挑战”公检法系统。   11月20日上午,内蒙古高法向呼格吉勒图父母送达立案再审通知书,备受关注的呼格案进入再审程序。   他原本以为自己会哈哈大笑,没想到真到此刻,竟是一场大哭。   11月29日,汤计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讲述5篇内参助推呼格案再审背后的秘辛。   新京报记者   谷岳飞 呼和浩特报道   “有时候书生还是单纯”   发第一份内参后,汤计一年多没再介入案件。他想,政法委结论一出,公检法一开会,走法律程序,案子就翻了   新京报:最初怎么关注这个案子的?   汤计:2005年冬,李三仁夫妇(呼格吉勒图父母)最先找到呼市一个有名律师,被告知这个案子他办不了,得找新华社的汤计。我1989年从山西分社调到内蒙古分社,主要跑政法。   这老两口老实巴交的,说儿子被枪毙了,现在又找到了“凶手”。新闻人都有一个特点,同情弱者。   新京报:听闻此案,你第一反应是什么?   汤计:我当时想,到底有没有这个事?我打电话给呼市公安的朋友,他们证实确实抓获一个系列命案的嫌疑人。然后我问,这其中有没有毛纺厂的命案?人家说有,(赵志红)都交代了。再想深问,对方就不说了。   新京报:那你接下来怎么办?   汤计:我安排了一个年轻记者,到案发地毛纺厂调查外围,我去赵志红专案组跟他们聊天。都是多年的朋友,其实我们的警察都很有正义感,大家都认为这是“冤案”。   而且当时内蒙古公安厅已成立了专案组,专门复核呼格吉勒图案。但当时呼市公安局主要领导不愿再翻这起陈年旧案,复查难度很大。   于是,2005年11月23日,我根据采访内容写了第一份内参,题为《内蒙古一死刑犯父母呼吁警方尽快澄清十年前冤案》。   新京报:这篇内参反响如何?   汤计:很快,这篇报道引起了中央有关领导的关注,内蒙古自治区政法委也于2006年3月初,成立了“呼格吉勒图流氓杀人案”复查组。   当年8月,复查有了结论,自治区政法委一位领导对我说,调查结论是:“当年判处呼格吉勒图死刑的证据明显不足,用老百姓的话说是冤案。但政法委不能改判,得走法律程序。我们要求自治区高级法院复查,向最高人民法院汇报,两家成立复查组,然后走法律程序。”   新京报:这结果似乎不错,你当时怎么想?   汤计:我一听挺好啊。我隔了一年多没再介入这案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不能干扰调查呀。   我当时想,政法委结论一出,公检法一开会,走法律程序,这案子不就翻了吗?有时候,书生还是比较简单,想得还是单纯。   “加急”的“偿命申请书”   赵志红在看守所写了偿命申请书,想邮寄给检察院,看守所有个警察担心这个申请书到不了高层或丢失,一定要亲手交给汤计   新京报:你低估了案件的复杂性?   汤计:是的,在复查中,公安机关认为当年的呼格案弄错了,公诉机关也认为当年起诉呼格案凶手的证据不足,但法院认为没有新的物证,仅凭赵志红的口供不能启动再审程序。   新京报:你什么时候意识到问题不简单的?   汤计:2006年11月28日,赵志红案不公开审理。10条命案只起诉9条,但呼格案没有起诉。我当时很震惊,心想,咋会这样?   这个案子是秘密开庭的,但很多干警给我通气,警察信仰的就是法律,对就对、错就错。于是,我赶紧写了第二份内参,题目为《呼市“系列杀人案”尚有一起命案未起诉让人质疑》。   新京报:你掌握了新的证据?   汤计:无巧不成书。2006年12月5日,赵志红在看守所写了偿命申请书,想邮寄给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看守所有个警察担心这个申请书到不了高层,又或者丢失,一定要亲手交给我。   到我办公室后,那位警察给我看了工作证,说了这个事,把(偿命申请书)复印件交给我。然后,他就像完成一项使命一样,掉头就走。我当时特别感动,这个警察的责任心,他的法治精神和正义,令我非常震撼。   新京报:那你接着怎么做的?   汤计:我没敢耽误。当年12月20日,(偿命申请书)一字不改,写了一篇情况反映《“杀人狂魔”赵志红从狱中递出“偿命”申请》发到北京。我们以前没这么发东西的,值班副总、分管业务的副社长、社长,一字不动

文档评论(0)

xvli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