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两周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两周报告
篇一:暑期见习报告
暑期见习报告
我于上学期暑假在眉山市东坡区苏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城关医院)完成了为时两周的见习。在见习期间,我主要呆在中医组内科和康复科向各位老师学习临床诊断和诸如针灸电疗、中频等机器的使用。此外,我还在中药房学习了一段时间。经过这两周的见习,实在是收获颇丰。
第一个感触是临床与书本差异太大,书本上的概念笼统、标准而单一,临床实际则要复杂得多。比如感冒,书本上风寒风热分得很仔细,用药也存在很大差异,例如风寒感冒,常见恶寒怕冷,鼻流清涕、头项僵痛、痰液清稀、苔薄白、脉浮缓,风热感冒则见发热、鼻流浊涕、咽喉肿痛、痰液黄浊、苔薄黄、脉浮数,但在见习期间遇见许多来看感冒的病人,风寒风热的征象并不明显,老师在用药时不仅针对其症候,也周到的考虑当时的环境,当时正好处于炎热的夏季,无论风寒风热大都会有化热的趋势,加之地处盆地,又多雨聚湿,药方中皆酌量添加了清热除湿的药物。若患者是小孩,则因其纯阳之体病易化热的特性开具清热的药方。中医用药建立在对疾病发展的纵向把握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时病用一时药,这实在令人佩服。诊断时大脑要像侦探破案一样,不停运转,搜索并整合疾病所表露的蛛丝马迹,有时稍有遗漏便会做出错误的判断,跟诊时老师也会问我的结论,并指出遗漏和不足,这让本来粗心的我慢慢学会仔细做事。医生认真仔细是对病人负责。
就诊的患者年龄层次丰富,上至八十老人,下至垂髫幼童,在面对不同年龄层次的病人时候老师会用不同的办法,但不变的是耐心,尤其在对待老人和小孩时。小孩子胆子比较小,而且表达能力有限,所以我们在对待儿童时应尽量将气氛调整的比较轻松愉快,对待儿童要尽量温柔亲切,父母代其接受问诊时务必询问得更加详细。对于十分调皮,影响到其他病人就诊的儿童患者,需要委婉的向其父母提出暂离诊室的要求。老年患者往往会有听力障碍,我们在问诊时就要耐心的重复,解释,切不可吁然作色,显出不耐烦来。中老年人喜欢观看养生节目、书籍,有的具有一定中医基础,就诊前往往自我诊断了一番,问诊时切忌被牵着走,并且要向他们解释清楚诊断结果,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有丰富的文献储备,能三两句说到点上以服人。我们在开方时,一定要站在病人的角度审视,适当的替换药材,使汤药的味道不至于太难以接受。
测量血压时应尽量保持安静,心情放松。紧张、焦虑、疲劳、失眠、剧烈活动等均影响准确测量血压。
使用水银柱血压计的方法是:
(1、)安静休息5分钟,取坐位,一般暴露右上臂,手掌向上放平,肘部和心脏大致在同一水平。
(2、)将血压计袖带紧贴在上臂,袖带下缘在肘窝上大约2厘米,将听诊器的听诊部件放在肘窝动脉博动的地方。
(3、)血压计快速充气,当桡动脉(即通常中医医生号脉处)搏动消失后,再加压30毫米汞柱左右,随后缓慢放气(每秒2至6毫米汞柱)。
(4、)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声音的变化并观察水银柱的读数,当听到第一声有规律的搏动声音时血压计的读数,即为收缩压;继续缓慢放气,当搏动声音消失时的读数,为舒张压。
如需重复测量时,血压计读数应保持在0位,相隔2分钟后,再重新充气测量,取两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血压值。
跟诊时有个特别的收获,即是认识了传说中的涩脉。老师
上课时讲到涩脉,说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多年临床经验归纳出的一种独特脉象。书上言其往来涩滞而无滑润感,脉搏起伏较徐缓,指下如轻刀刮竹状艰涩不畅的脉象。主气滞、血瘀、津亏、血少。因津亏血少,不能濡养经脉,血行不畅,脉气往来艰涩,故脉涩无力。当时来就诊的是位女病人,行经腹痛,量少色暗,多血块。望舌象时已见明显淤血征象。再持其脉,觉得指下感觉如大脉上又附一小脉,悉索而动,如蛇如蚓,轻刮指腹。后来又陆续体会了几次相同特点的脉象,心下略了然。轻刀刮竹这一比喻显得硬了一些,但若是看做脉为刀,指为竹,倒也十分形象。古籍中提及此句,无非讲其滞涩之态,我今用形象来观,虽非辩误,倒也不失为别裁一种。
医院总是上午病人多下午病人少,所以上午跟随老师上完门诊后,下午就到药房学习认药和抓药。认药相对轻松,但仔细区分几种类似的药材仍然需要花费一番功夫。抓药则纯属技术活,带我们的药师抓药时速度奇快,每一味药放置何处他都了然于心,克数甚至用手一掂量,再使小秤一称,常常无错。我初去时太过慌张,总是不小心打翻秤盘或者一味药老是称不准数。但随着练习次数增加,这项技能也渐渐熟练起来。小药秤以前都叫“戥子”,用的是杠杆原理,和普通杆秤应该差不多,秤杆前部分里纽和外纽(有的是上下结构,一上一下),每个纽后都跟刻度,当你提任何一扭时,都有对应刻度(一般在秤杆上有标注,如对应刻度最后标的是250的,那提这个纽秤的范围就是1-250克,如对应刻度最后标的是500的,那这提个纽秤的范围就是250-500克),称东西时只要让秤杆平衡,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