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金属塑性加工的流动与变形规律要点.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6金属塑性加工的流动与变形规律要点

矿物油:机油、汽缸油、锭子油、齿轮油,吸附性差,润滑效果差,只做基础油 动植物油:牛油、猪油、蓖麻油、菜籽油等,压力小,如铜材拉拔时用,表面光洁度高 乳液:添加乳化剂形成的可溶性矿物油与水的均匀混合的双相系,即起润滑作用,又起冷却作用。如铝材轧制、高速拉丝、深拉延等 液体润滑剂 硬脂酸钠乳化剂作用机理示意图 包括石墨、二硫化钼、肥皂、软金属等 金属塑性加工的摩擦本质是表层金属剪切流动过程,剪切强度比变形金属低的固体都可用做固体润滑剂。(常摩擦力定律) 最常见的是石墨、MoS2、硬脂酸锌 主要用于冷变形或较低温度的高速、大变形场合 固体润滑剂 固体润滑粉末悬浮在基础油中形成固-液双向分散系 石墨乳液,MoS2乳液 可用于钨、钼拉拔丝,约1000℃ 热挤压铜材,约700℃ 液-固型润滑剂 玻璃、沥青、石蜡 在高温下熔化或软化形成薄膜 可做成粉末状、网状、丝状、玻璃布 主要用于W、Mo、钽、铌、Ti、Zr的热加工 熔体润滑剂 几种玻璃的成分及其使用温度 五、润滑剂中的添加剂 润滑油中的添加剂,一般应易溶于机油,热稳定性要好,且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能,常用的添加剂有油性剂、极压剂、抗磨剂和防锈剂等。 六、润滑方法的改进 1.流体润滑 2.表面处理 流体润滑 流体润滑 5、正挤压、6、反挤压,7、静液挤压 表面处理 (1)表面磷化处理 (2)表面氧化处理 (3)表面镀层 形成结合力强,塑性好、强度低的表面膜 外摩擦在压力加工中的作用 为Conform 连续挤压机提供挤压力 §4.3 塑性加工中摩擦的分类及机理 一、外摩擦的分类 干摩擦 流体摩擦 边界摩擦 二、摩擦机理 分子吸附说 表面凸凹学说 (1) 干摩擦 干摩擦:不存在任何外来介质时,金属与工具接触面之间的摩擦。 理想干摩擦状态很难存在,因为金属表面可能存在氧化膜、灰尘、气体等 工程上称不加润滑剂的状态即为干摩擦 (2)流体摩擦 当金属与工具表面之间的润滑层较厚,两摩擦副在相互运动中不直接接触,完全由润滑油膜隔开,摩擦发生在流体分子之间的摩擦称为流体摩擦。 流体摩擦的大小与接触面的表面状态无关 与流体的粘度、速度梯度等因素有关 摩擦系数较小 由于压力、温度高,流体易挤出或烧掉,只能是部分 工具与工件界面接触示意图 (3) 边界摩擦 接触面放大模型 在塑性加工中,无论是坯料表面还是工具表面,总是处于介质包围之中,总是有一层敷膜吸附在表面上,使表面接触处于干摩擦与流体摩擦之间的摩擦状态,称为边界摩擦 自然污染膜、油性吸附的金属膜、物理吸附形成的边界膜、润滑剂形成的化学反应膜、氧化膜等。 混合摩擦、半干摩擦、半流体摩擦 混合摩擦: 由干摩擦、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组成的混合状态 半干摩擦: 由边界摩擦和干摩擦的混合状态 半流体摩擦: 由流体摩擦与边界摩擦的混合状态 摩擦机理—(1) 表面凸凹学说 表面凸凹学说认为: 当凹凸不平的两个表面相互接触时,产生机械咬合。当这两个相互接触的表面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时,相互咬合的部分会被剪断,此时的摩擦力表面为这些凸峰被剪切时的变形阻力。 现象: 表面越粗糙,相对运动时的摩擦力越大 解决办法: 降低表面粗糙度,涂抹润滑剂以填补表面凹坑 摩擦机理—(2) 分子吸附说 分子吸附说认为: 摩擦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的结果。现象: 接触表面非常光滑时,接触摩擦力不但不降低,反而会提高。用分子吸附说解释是由于物体表面越光滑,实际接触面积越大,接触面间的距离越小,分子吸引力越大 摩擦机理—(3) 近代摩擦理论 表面凹凸说和分子吸附说都起作用 流体摩擦时,摩擦力是润滑层之间的流动阻力 塑性加工时接触表面摩擦力的计算 在计算金属塑性加工时的摩擦力时,分下列 三种情况考虑 1.库仑摩擦条件 这时不考虑接触面上的粘合现象(即全滑动),认 为摩擦符合库仑定律。其内容如下: (1)摩擦力与作用于摩擦表面的垂直压力成正比例, 与摩擦表面的大小无关; (2)摩擦力与滑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3)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 其数学表达式为: F=μN 或 τ=μσN 式中 F——摩擦力; μ——外摩擦系数; N ——垂直于接触面正压力; σN——接触面上的正应力; τ——接触面上的摩擦切应力。 由于摩擦系数为常数(由实验确定),故又称常摩擦系数定律。 对于像拉拔及其他润滑效果较好的加工过程,此定律较适用。 (1) 常摩擦系数定律 当接触表面没有相对滑动,完全处于粘合状态时,单位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