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6.15.北大教授徐泓推出母亲家族影像史.docVIP

2015.6.15.北大教授徐泓推出母亲家族影像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大教授徐泓推出母亲家族影像史 2015年06月11日10:17???新浪历史???作者:徐泓???我有话说(15人参与)   (文/徐泓 北京大学)   我的母亲韩德常(1915.11.13——1990.7,14),如果在世,今年是百岁寿辰了。   翻开母亲留下的老相册:逝水流年,厚重、沧桑、斑驳的历史碎片,在褪色的黑白影像中,流溢出另一个时代的风情。对我固然陌生,但可能由于血脉相连的缘故,又有似曾相识的温暖。 母亲在照相馆照的人生第一张标准像。   老话说:“七坐八爬”,讲的是小儿七个月会坐,八个月会爬。   高背椅上,母亲坐姿自如,神色安静,显然年龄在七个月以上了。掐指算算,这张照片至少有九十九年的历史了。   经推证,这家照相馆叫“铸新”,位于“北京琉璃厂中间海王邨公园内”。离母亲的家:北京南城,祖宅椿树胡同14号(后来的南柳巷25号)不远。   母亲的亲妈叫王敏。身体不好,生孩子多,大多夭折,只剩下兄妹两人:母亲和我的大舅韩德章。   生母因肺痨去世,好像不到30岁。母亲丧母时,还不足3岁。   民国初年的照相馆都布置的像话剧舞台:有精致的风景陪衬,还有小围栏的实景搭配。   应该还是 “铸新”的作品。民国初年的照相馆都布置的像话剧舞台:有精致的风景陪衬,还有小围栏的实景搭配。   相片里的母亲,倚着栏杆,童花头,小碎花棉袍,端正秀气的面容,已初露“美人胚子”。右侧坐着她的父亲,长袍马褂,瓜皮帽,棉鞋。   我的外公韩振华(1884——1963),号诵裳。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的是电气化学。 回国后先在天津学堂教过一两年书,这就是为什么周恩来总理曾称他为“大学长”的缘故。后来到了北京,一手创办了师大附中,就是和平门外的那个师大男附中。他做第一任校主任。做了七年,累得胃病吐血。自此弃教从商,一直在金融界任职。   这张父女合影,母亲一直珍藏在照相簿最重要的位置上。那时外公应在中国银行大连分行经理任上,常年不在北京。大约惦记这个没娘的女儿,留了这个念想儿。   外公解放后做北京盐业银行经理到1963年病逝。他是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还当过北京市第一届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二舅韩德刚说:“我看到过他的证书,上边有叶剑英签字。”   那时叶剑英任首届北京市市长,他找外公谈了一次话,说他们经过调查,北京所有这些银行经理,都不怎么规矩,都是倒黄金美钞的,“只有韩经理还比较清廉”。   三舅韩德扬说:“韩经理不爱钱,他附庸风雅,爱字画。薪水都买字画了,以为都是真品,还很得意。等解放后,荣宝斋来了,说韩先生我们卖给您的画,现在得跟您说真话,没有几幅是真的。”   不过外公与大收藏家张伯驹交往频乃,与一些书画家结为好友,是不争的事实。藏品中当然也有真货。比如外公留给母亲的四幅花卉条屏,落款“石雪居士”,著名书画家徐宗浩的真迹,并有“送诵裳道兄雅正”的字句。 母亲的家族显赫,她出身于“天津八大家”。   母亲的家族显赫,她出身于“天津八大家”。   据史料记载,自清朝咸丰初年(1851年)起,天津城里就流传着一个关于八大家的口诀: “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 。 排名第一的“东门外韩家”, 又称“天成号韩家”,从事海运业,是靠海船、海运发迹的。   韩家到了上个世纪初,离开天津落户北京,买下了北京南城西琉璃厂尽头南柳巷的一处大宅院,共有101间房。解放后实行“经租”时,租给中华书局大部分。自留房还有28间半,正、偏两套小院。冬天正院各房要生10个大炉子取暖。   这张在祖宅大门前的留影,证实着后辈的回忆:“老宅门向东开。门前两旁有门墩、上马石。高门槛,两扇大门”。照片里看不到的:“进去是门厅。两旁有长两米左右的“懒凳”(凳身较矮,凳面用见方的整木做成)。门厅的西面上方悬有“五世同堂”的匾。”   小小的母亲,居于照片的正中位置,显然被金贵的呵护着,垫着一个棉垫,坐在高门槛上。她一手扶着门墩,与众人看镜头略有不同,她面庞微微向右,一副端庄恬静的小模样儿。   外公在她的左边笔挺站立,衣着与上幅照片略有不同,还是长袍马褂,中式装扮;但头上换了礼帽,足下换了皮鞋,已经西风渐进。   照片中左一身着童子军制服的是大舅韩德章(1905-1988),他比母亲年长十岁。听老一辈的人回忆,这位韩家长子,聪颖过人,博学多才,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尤其精通世界语;还懂音律,会吹笛子,能唱昆曲。   但他一生不顺,诸事不如意。早年考官费留学,成绩第一,却被一个官家子弟顶替。赴美学音乐不成, 1928年他毕业于燕京大学理学院农学系,凭着一腔热血,投身于中国农村经济调查, 194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专著《中国工业化与农业建设》,其中多有真知洞见。可惜战乱时期执政者无暇顾及;50年代以后,经济学科又不被重视,他和他的研究长期遭到冷遇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