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oft Word - 忆我们的父亲高名凯先生-修改稿 - 北.pdf

Microsoft Word - 忆我们的父亲高名凯先生-修改稿 - 北.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icrosoft Word - 忆我们的父亲高名凯先生-修改稿 - 北

忆我们的父亲高名凯先生 2011 年 3 月 28 日是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家高名凯先生诞辰 100 周 年纪念日。 家父高名凯先生 1911 年 3 月 28 日出生于福建省平潭县苏澳区先进 乡土库村。祖父高哲善先生是美以美教会牧师,做过福建神学院监 学,他因食物中毒辞世时,父亲才 6 岁。祖父留下二男二女,父亲排 行老二,是次子。祖母郭氏病逝时爸爸年仅 13 岁。爸爸幼年丧失父 母,家庭生活十分艰难,但也使他自幼具备了独立处事,自强不息的 奋斗精神。 父亲 7 岁开始在福建省平潭县苏澳区先进乡土库村读私塾;10 岁,即 1921 年秋入平潭开宗小学;12 岁,由堂兄高诚学先生带往福 州,入进德小学;13 岁,转福州英华中学小学部;14 岁,即 1925 年秋 考进英华中学。从初中到高中,六年的中学阶段,父亲除获得学校给 与奖学金外,每学期课余还要为学校擦洗门窗,地板或打钟,寒暑假 期间也留校做工,以筹集膳费和宿费。父亲小学、中学期间学习成绩 优异,国文和英语尤为突出。英语曾获全福建省中学生英语讲演第一 名,作文经常张贴展览。他还协助编辑平潭 《晨星报》,宣扬爱国进 步思想,还用笔名 (越石)撰写文章、小说,刊登在福建的 《民国日 报》、《南方日报》上。而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省教育厅清寒奖学 金,得以于 1931 年秋进入北平燕京大学哲学系深造,4 年后毕业,获 文学学士学位。1937 年 9 月由燕京大学派遣去法国巴黎大学研究院文 学部学语言学。在马伯乐 (H. Maspero )教授指导下完成学位论文。 1940 年 5 月获文科博士学位。父亲在法期间刻苦学习,图书馆是他每 天必去的场所,正是在那里博得已在法生活和工作 9 年,任职里昂大 学图书馆馆长助理的陈幼兰女士的爱心,并于 1940 年 5 月 19 日与我们 的母亲陈幼兰女士结婚,1940 年 6 月与母亲同船启程回国。因战争影 响,苏伊士运河不通航,以至必须绕道好望角。轮船在海上漂泊 8 个 月,及至亚非各地,直至 1941 年 1 月才回到北平。我们的母亲除擅长 图书管理,还曾获法国里昂大学艺术史硕士学位,在法语、文学、艺 术等许多方面与爸爸拥有共同语言。他们酷爱法国文学,迫切希望把 法国最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作品介绍给中国读者。40 年代初,父亲开始 着手翻译巴尔扎克的文学作品。他是最早将法国文豪巴尔扎克作品介 绍到中国的翻译家之一。在战乱期间,他日以继夜使用尊重原文,着 重直译的翻译手法,高强度进行翻译。他坚持认为这样做能更好地体 现巴尔扎克的语言风格及情操。 他的大量译本对巴尔扎克和法国文学的研究有很大价值。他的翻译 体现了巴尔扎克的语言、文学、艺术、情操及风格,可视为中国版的 原版巴尔扎克。 当年我们的母亲放弃在法国的工作,跟父亲一起回国后患难与共, 互敬互爱。不幸的是,母亲 40 岁时就重病缠身,卧床不起。我们的父 亲对她一如既往,情深如故,没有和母亲吵过一回嘴。我们的父母谈 话很风趣,有时他们谈起 “悄悄话”,就用法语,对我们在场的小孩 子 “保密”。母亲还经常强忍病痛支持父亲的工作。60 年代初,母亲 去世前不久,我们放学回家跑到楼上母亲房间,看见床头柜上放着父 亲的手稿,母亲正在竭尽全力用颤抖的手帮父亲校对文稿。 母亲重病时,父亲时常坐在母亲的病床旁边,拍抚她的肩膀,安 慰她。为了给母亲多一点快乐,在国内刚开始有电视机时,父亲就给 家里购买了苏联产电视机,一心为的是给身患病痛的母亲一些快乐。 父亲和母亲喜欢共同鉴赏中国字画,他们曾把共同收藏的海瑞的砚献 给了故宫,并曾向我们郑重表示过,他将把收藏的文物全部献给国 家。 1961 年 5 月 11 日母亲去世,父亲万分悲伤,为了纪念他的结发之 妻,他特邀请著名书法家郭风惠先生书写后,篆刻了多达千言的石刻 墓志铭,树立在八宝山人民公墓的墓穴上。可惜,文革中遭到彻底毁 坏。 燕东园 32 号是我们全家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住所,也是父亲著书 立说,为语言学事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地方。我们眼前总是浮现 父亲在那间狭窄的书房里伏案写作的情景,他的书桌面上下左右都是 半翻开的或翻开的带有记号纸条的许多书籍。书桌中央是他书写的厚 厚的书稿,右手边是一个深灰色的六角形烟灰缸,里面布满了长短不 齐的烟头和烟灰。他爱吸烟,而且是酷爱,好像不吸烟就不能思考问 题,不能生活。一旦思维告一个段落,便捻灭一个烟头。他的周围是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