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臣妾与侠义.ppt
重名 侠义之士十分看重自己的名誉,所谓“修行砥名,刻意自励”,但他们的“重名”不同于儒家人格。侠义之重名,是以见义勇为、不计祸福、慷慨倜傥、桀骜不羁的风范自励。 骄蛮 骄蛮是侠义心态的另一面,任张声势,擅作威福,落拓骄姿,越检难治,甚至不知诗书,不懂礼仪,无视法律,走到极端就是盛气凌人,横行霸道,有点像今天的“黑社会”。 (例:孟尝君意气之下杀赵国一县之人;梁山英雄也是随便杀人的,因此有人说《水浒》是一部反法制的小说。) Picture 母夜叉,孙二娘, 卖人肉,黑心肠, 偏偏遇上武二郎…… (网上漫画——孙二娘) 总结: 六种人格模式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思想来看 从气质类型来看 从死亡意识来看 从人生哲学来看 从雅俗之质来看 从狂慎动静来看 三、臣妾与侠义 汉宫秋色 ㈠臣妾人格 1、男曰臣,女曰妾 2、臣者三类与妾者三类 3、奴、忍、错 “臣”与“妾” “臣”最早的意思是奴隶、战俘。《说文》的解释是“像屈服之形也”。 被役使的驯服者→国君所统帅的民众→为君主效劳的官吏 甲骨文中的“妾”意指受刑法之女奴。《说文》释妾为“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 受刑女奴→男子在正妻之外所娶的偏门 纲常与阴阳 “臣妾”二字合用,最早见于《易经》,第三十三卦“遁卦”九三的爻辞说:“有疾厉,畜臣妾吉。”(《易》:宇宙有天地阴阳→人间有君臣夫妇) 古往今来,纲纪伦理与阴阳哲学合谋,制造并强化着臣妾们的卑微与屈辱。 臣妾人格之行为方式 为臣者有三类——俯首称臣,谲言曲谏,拟女性设计 为妾者亦有三类——以色事人,独立共享,欲处阳位 俯首称臣 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臣妾是越王勾践夫妇。 (勾践)跪尝其粪 (韩信)跨下之辱 舐痔结驷 以人格 尊严论之 忍辱负重 以成败 胜负论之 Picture 越王勾践剑(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Next 汉中拜将台韩信雕塑 胯下见辱不怒不惊有辱乃济 座上献策知己知彼好谋而成 谲言曲谏 做臣子免不了要谏一谏君王,强谏者如伍子胥是忠烈人格,而曲谏者如晏子、触龙则为臣妾人格。 拟女性设计 这是文人表达臣妾心态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的方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学写作的方式。 (例:屈原“香草美人”之喻→司马相如《长门赋》→曹植“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辛弃疾“怨春不语”之作) 妾者三类 以历代后宫嫔妃为例,妾者有三类。 以色事人者——汉武帝时的李夫人 独立共享者——隋文帝的皇后 欲处阳位者——武则天 Picture 汉武帝妃·李夫人(邹莉画网) Next 隋文帝皇后·独孤氏(邹莉画网) Next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奴 奴即奴性。从心理学上讲,奴性是人格的扭曲。 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是最适于“奴性”生长的土壤(强大外力的压迫),而当今社会之所以仍然有奴性,很大原因是旧时代的“人格遗产”。 忍 忍即柔顺忍让。具体而言又可分为忍气、忍贫、忍贱、忍辱。(对比:六种人格类型的忍让之别) 忍有二义。(“心”分别作心脏和思想来解。) 错 男权文化为两性规定了不同的心理特征:女子一定要柔顺、忍让、谦卑、安静、简易,男子则相反。(《易经·系辞》:“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动静有常,刚柔有别”) 错即阴阳错位。男子之臣妾心态、女子之强人欲望,均属于心理错位。 ㈡侠义人格 1、谈“侠”说“义” 2、行侠仗义与“行”而不“言” 3、忠勇、疏放、重名与骄蛮 “侠”与“义” 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侠”通“夹”,亦通“挟”,其原义就是挟持大人物并供其役使。 “义”者,宜也,凡是应该如此的,便是义。 “带剑之客”、“必死之士” →游侠之士。 谈“侠”说“义” 韦尔斯《人类的命运》:“大部分中国人的灵魂里斗争着一个儒家,一个道家,一个土匪。” 胡秋原也说:“儒、道、侠构成了中国知识分子三大性格要素。” 最早给“侠”定罪的是韩非子。 最早“尚气好侠”的是司马迁,为侠义下定义 韩非子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人主兼礼之,此所以乱也……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王官之禁。”《韩非子·伍蠹》 司马迁 “(侠义)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矣。” 行侠仗义 侠义常常出现在儒道“缺席”的地方。显然,较之朝廷和官府的权威,侠义的急公好义具有更大的实效性和感召力。(三段评论) 《七剑十三侠》:“天下有这三等极恶之人,王法治他不得,幸亏有那异人、侠士、剑客之流去收拾他。” 清人李景星:“游侠一道,可以济王法之穷,可以去人心之憾。” 明代李贽:“古今天下,苟不遇侠而妄委之,终不可用也。” “行”而不“言” 侠义人格是言必信行必果,而且常常是有“行”而不“言”。(前面评述隐逸人格时曾谈到“侠隐”,举墨子为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