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众社会理论变迁.ppt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5大众社会理论变迁要点

2014年秋季 《大众文化与大众社会》 第5讲 大众社会理论的变迁 孙健 “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 一、“大众”的概念 注意与以下几个概念的差异: 初级群体 群集 公众 大众的主要特点: 现代社会的两个构成部分: 一部分是广泛的大众; 一部分则是少数权力精英,包括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传媒精英。 二、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 (一)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 1、托克维尔(法) “阶层的平等”只是“打着人民旗号的多数人专制”,认为大革命后的法国正在不断把人物质化,大批不顾正义只求功利的人纷纷登场,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民主制度的危机。 2、勒朋 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是一群受到暗示和感染机制支配、无视理性和法律的暴徒,如果这种人群成为政治的支配力量,则必然会使迄今由少数贵族阶层所创造的文明遭到破坏。 阿Q 3、奥特伽 工业革命和大众传播造成了一种缺乏历史感、自我意识和义务意识,只有强烈的欲望和权利意识的平庸者的集合体——大众,而大众的崛起将会导致对“有理性”、“有创造力”的少数社会精英的压迫,从而引起道德的颓废和国家的没落。 早期的大众社会论充满了正在失去权力和影响力的贵族阶级对崛起的大众的仇视心理和偏见。 (二)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 1、产业化导致人们对功能合理性的追求 2、民主化赋予大众参与政治的机会,同时大众传播为权力精英提供了操纵大众的手段。 原子化的、不定形的大众的存在是法西斯专制政治的社会基础: 法西斯势力破坏了包括家庭在内的所有中间群体,使人们变成孤立的、分散的“大众人”,并通过暴力强制和宣传动员加以操纵,使他们变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狂热支持者。 这个时期的大众社会理论,主要着眼于产业化和资本主义大众民主制的内在矛盾,分析大众的“异化”及其社会结果。 (三)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 1.密尔斯 美国白领阶层虽然在人口中占的比重不断增加,但在本质上是被排斥在统治势力之外的:他们与蓝领劳动工人一起,构成了美国社会中的“大众”。 大众的状态以及他们与少数居支配地位的权力精英的矛盾,是美国各种社会病理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 2.李斯曼 现代人的典型社会性格是“外向型”,即总是顾及周围的状况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这种社会性格意味着现代人的行为具有过多的“趋同”倾向,其结果便是社会成员自主性的降低和均质性的增加,成为无个性的一般大众。 3.孔豪瑟 现代大众社会具有双重性质:非精英的大众容易受到精英的操纵,而同时精英人物又容易受到非精英大众的压力和影响。 中间社会群体的衰退、人际关系的淡漠和孤立性、社会权力的集中性、大众传播导致的文化的均一性和流动性是现代大众社会的主要特点。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大众社会理论认为大众社会的成立有六个基本条件: (四)如何评价大众社会理论 1、并不是一个严密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种看问题的视角或方法。 2、所有的大众社会论者都把现代社会作为原子化的大众社会来把握,其观点各不相同,有的是出于贵族立场对人民大众的攻击,有的是对法西斯体制的批判,有的是为了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 3、其主要问题是其精英史观。即将权力精英看作是历史的主导者,大众则是软弱无力的,散沙似的存在,只能被动的接受权力精英的操纵。 三、大众社会理论与大众传媒 清水几太郎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拷贝支配”的社会,而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环境的扩大和社会生活的间接化。 受众是一种被动存在。 “拷贝的支配”也会转化为“心理的暴力” 利润原理 政治或宣传原理 清水几太郎的分析在揭示大众传播的单向性及其社会影响力方面是有说服力的,但是他把受众看做绝对被动的存在的观点则失之于偏激。 四、作为“市场”的受众 即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是一种很普遍的受众观。 大众传媒是一种经营组织,必须把自己的信息产品或服务以商品交换的形式在市场上出售。 传媒产品具有实用价值或交换价值,即能够满足消费者各种需求。 传媒活动是市场活动,存在激烈竞争,竞争对象即为消费者。 “受众即市场”观点的问题: 1.容易把传媒与受众的关系固定为“卖方”和“买方”的关系。 2.更多地着眼于受众的购买能力与消费特点相关的人口统计学属性,不能反映受众内部深层次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3.容易把“商品销售量”——收视率或发行量作为判断传媒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把公益性和社会效益标准放在次要的位置上。 4.把受众视为“市场”的观点只能使人从传媒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受众的立场出发考虑问题。 * * 规模的巨大性 分散性和异质性 匿名性 流动性 无组织性 同质性 产业化的大量生产和大量消费的存在 社会的平权化或民主化的发展 大众传媒的发达和大量信息、娱乐产品的提供 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 传统中产阶层的衰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