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主体性、多次分家和代际均衡.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主体性、多次分家与代际均衡 ——基于湘中云村的考察 刘 锐 摘要:云村在1980年代就开始实行多次分家,且分家内容没有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大的变动,分家时代际间的权利义务边界模糊,分家后代际交换理性而有温情,父子两代家庭生活独立自主且又能融洽沟通,形成一种新型的代际交换规则,是当地人具有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它既不同于传统道德和儒家伦理规制下的“继”中有“合”的分家实践,也与分账目分责任,遵从权利义务对等和极端理性算计的分家模式不同,代际关系呈现出一种适度理性和中度均衡。在这种分家模式下,父子两代靠关系交换来维持感情与经济合作,做人讲良心,做事讲公平的主体性原则被当地人所奉行。 关键词:主体性 多次分家 代际均衡 关系交换 一.问题提出 纵观以往关于农民分家行为的研究,笔者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一是探讨社会变革如土地制度、人口结构、代际职业分化、家族制度、婚姻习俗等因素的变化对分家实践的影响。肖倩在其博士论文《制度再生产:中国农民的分家实践》中全面而系统的论述了不同历史时期分家实践与社会结构转型间的互动关系,她对各阶段推进或抑制农民分家行为的因素进行分别论述[];阎云翔则通过描述家庭生活的某些变化,如分家时间提前、“系列分家”、分家后的家庭合作等特征来探讨积累家庭财产方式的变化对分家习俗的影响[]。二是关于分家特征和分家内容的说明,王跃生认为分家包括分爨与分产两部分内容,分爨指分灶吃饭,分产指家庭财产的分配[];在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父子分家和渐次分家成为趋势,结婚即分家逐渐成为习惯,住房成为分家产的核心[];肖倩的研究则认为,1980年代后分家仪式逐渐简化,独子分家行为出现,分家的财产分割意义减弱,子辈的独立门户及养老文化意义突出。三是对影响分家实践因素的考察,陈柏峰通过对皖北李圩村的调查发现,农民价值观念的变迁和道德世界的坍塌对分家、赡养和家庭生活影响重大[];王跃生发现家长权力和一定的土地财产能部分制约分家行为;肖倩则认为,累世同居的大家庭理想和父辈的权威力量是分家的抑制因素,子辈独立的力量是分家的推进因素,分家就是在这两股力量的冲突下发生的。四是研究分家对于家庭继替的文化意义,肖倩认为宗祧继嗣原则在分家实践中的体现是男性继承,男性继承家产的同时必须承担祭祀父祖和赡养父辈的义务,传统的分家析产制度从来排斥女儿的继承权;麻国庆认为分家实际上是继中有合,“继”一则表现为继宗祧,一则表现为赡养老人;“合”则指本家与分家,分家与分家之间种种文化上的约定,分家是一种有联系的分离,“合”是儒学价值的一种实现方式[]。除开上述研究,其他一些研究则从不同侧面论述分家习俗的本质、特征、功能、分家与家庭结构的关系及变迁态势,如王荣武《当前乡村分家行为的民俗学思考》[],尚会鹏《中原地区的“分家”现象与代际关系》[],宋丽娜《农民分家行为再认识》[],肖倩《农村分家仪式中的“中人”制度研究》[]等,限于篇幅,笔者不再此做总结。 以上四方面的研究深刻而具体,从中我们既可以触摸到分家行为与社会结构的复杂互动,也可观察到分家实践的各种属性特征,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变迁背景下的分家行为和家庭生活具有重要意义,但它们还不是对转型期农民分家行为多样性的完全概括,且以往的研究多将分家与家庭结构相联系:或者认为家庭是一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的家总是通过各种方式尽力发展家庭经济,家庭结构的种种变化因而最终由家庭经济利益决定,分产型分家即是家庭贫困或者子代冲破家长财富控制的产物;或者认为家庭是一个文化家庭,中国的家是一个“上以继祖先,下以继后世”的文化团体,传统伦理尤其是儒家提倡的“孝”和累世而居的理想对分家实践影响重大。这种将分家行为当作社会制度或文化规范的研究忽略了活生生的个体行动,没有个人选择和个体意志的伸张,分家实践就无法进行。笔者在最近的一次农村社会调查中发现了行动者主体与分家的关系,这不仅对我们重新认识分家行为具有重要学理意义,而且对认识农村代际关系也会有所启发。在本文中,笔者将以湘中云村农民分家现象作为材料依据,在代际关系框架内解读当地的分家行为,突出主体间的交换对分家行为的影响,以使对分家行为的研究更加丰富完善。 二.一个分家案例 郭XX(以下简称郭),女,68岁,有两个崽一个女,大崽1985年结婚,结婚两个月就分家,小崽1987年结婚,结婚一个月后即分家。大崽结婚的花费来源于老公和小崽做工所得,小崽结婚时借了一笔钱,不过欠账不多,分家后由小崽单独还债,郭解释说,“小崽还年轻,能赚到钱,比我们赚钱容易些,因此让小崽还,并没有产生矛盾。结婚不久即选择分家,主要是觉得分家自己能过得好,自己挣的钱归自己,不用管大家,崽也会有奔头些,分家后各搞各的,会少些家庭矛盾。”他们当时分家只是分灶吃饭,并没有分财产。郭说,“在世的时候我们的财产归我们用,过世后才会将家产分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