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基层中医药.ppt

  1. 1、本文档共12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层中医药

功能紊乱 阴阳失调 七情致病特点: 与精神刺激有关 直接伤及内脏 影响五脏气机 影响病情变化 皆从心而发 多发为情志病 怒伤肝 惊喜伤心 思伤脾 悲忧伤肺 恐伤肾 气血逆乱 怒则气上 喜则气缓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 忧则气郁 恐则气下 怒则气上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喜则气缓 生理上:缓和紧张情绪 喜能缓和精神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 病理上:涣散心气 暴喜过度,又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状。 悲则气消 是指过度悲忧,肺气耗损,气郁,意志消沉---声低息微、音哑、神疲乏力 《素问·举痛论》说:“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恐则气下 是指恐惧过度,可使肾气不固,气陷于下。 临床可见二便失禁,或恐惧不解则伤精,遗精等症。 指猝然受惊伤心肾,导致心神不定,气机逆乱,肾气不固的病机变化 。惊悸不安,慌乱失措,甚则神志错乱,或二便失禁。 惊则气乱 思则气结 指过度思虑伤心脾,导致心脾气机结滞,运化失职的病机变化 —精神萎靡、反应迟钝、不思饮食、腹胀纳呆、便溏等症状 忧则气郁 是指忧愁不解,导致肺气郁滞不舒。 ---心情沉重、闷闷不乐、精神不振、胸闷气短,甚至失眠、食欲不振 痰 饮 (一)痰饮的概念 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其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合称痰饮。 (二)痰饮的主要区别 1、痰——质稠浊。可随气的升降流行,内至脏腑,外达筋骨皮肉。 2、饮——质清稀。多停留于胃肠、胸胁、肌肤等。  水、湿、痰、饮(质异性同) (三)痰饮的分类 1、有形痰饮 2、无形痰饮 稠浊者为痰 清稀者为饮 更清者为水 湿是水液弥散浸渍于人体组织中的状态 痰 有形之痰: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的实质性痰浊水饮。如咳吐出的痰液。  无形之痰:指视之不见,闻之无声,触之不及的病理表现。即不见实质性痰浊,只见其症状、体征。用审证求因法获得。如 痰核、头晕目眩、心悸、神昏、舌苔腻、脉滑。 痰饮的形成 外感六淫 疫疠 饮食失宜 七情内伤 劳逸太过 肺失宣降 脾不健运 肾气化失司 肝失疏泄 三焦水道不利 膀胱气化不利 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 痰饮 伤及内脏 痰饮致病的病位 痰 随气机的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达筋骨皮肉,无处不到,病位广泛。 饮 痰饮的致病特点 咳、喘、悸、眩、呕、满、肿、痛八大症状 瘀血的概念 瘀血指体内血液凝聚停滞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包括脉管中凝聚不行之血,及包括体内存积的离经之血。 瘀血的形成 原因:外邪入侵 情志失调 饮食所伤 劳逸太过 痰饮 结石 外伤 瘀 血 外邪 情志 饮食 劳逸 外伤 外伤—络伤血溢 气虚—气不摄血 血热—迫血妄行 脏腑功能失常 血离脉道,停积体内 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 : 1.气虚血瘀 2.气滞血瘀 3.血寒致瘀 4.血热成瘀 5.血虚致瘀 6.出血致瘀 气虚—血行无力 气滞—血行受阻 血寒—寒凝血滞 血热—煎熬粘滞 血行不畅阻滞脏腑经络 瘀血 瘀血致病的共有特点 1)阻滞气机:瘀血与气滞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见局部疼痛、青紫、肿胀等症。 2)瘀阻经脉:局部可出现疼痛、青紫、瘀斑、瘀点、癥积肿块,甚则坏死等病证;影响新血的形成,故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故久瘀之人,常可见肌肤甲错、毛发不荣等血液亏虚而失于濡润的症状。 3)病位固定:瘀血作为一种有形的病理产物,一旦停滞于体内某一部位,多难以及时消散,故其致病具有病位相对固定的特点,如局部刺痛固定不移,或瘕积肿块日久不消等。 4)病证繁多:瘀血形成的病理基础是气血运行失调,而气血运行全身,无处不到,因此,瘀血致病病位广泛,病证繁多,随其所瘀阻的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瘀血致病的病证特点 扶正祛邪的概念 含 义:即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 体抗邪及康复能力。主要用于虚证。 具体方法:如益气、滋阴、养血、益阳等。 实施手段:内服药、针灸、推拿、气功、食

文档评论(0)

f8r9t5c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0054077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