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无线个人通信
第三章:低功率环境下的信道
特性
李 建 东
jdli@mail.xidian.edu.cn
pcn.xidian.edu.cn/jdli
本章内容
3 .1 无线传输特性研究
3 .2 室外电波传播特性
3 .3 室内传播的冲激响应特性
3 .4 传播预测模型
3 .5 IMT-2000信道模型
3.1无线传输特性研究(1)
个人通信系统的无线覆盖主要采用微小区结构。其特点是:①传播距
离短,移动台距基站多为200m至1000m之间,甚至更短;②基站天线低,例
如基站架在街道灯柱上;③发射功率低,典型基站发射功率为数十毫瓦。
1.研究目的和方法
传播特性的研究主要应回答三个问题:
第一,在某个特定频段和某种特定环境中,电波传播和接收信号衰落
的物理机制是什么?这是基础性的理论问题,为解决其它问题作指导。
第二,信号功率从发射机到接收机在传播路径上损失了多少?这样,才
能更好完成微小区的无线覆盖设计。无线信号路径损耗的预测对系统的设
计与规划具有指导意义。
第三,接收信号的幅度、相位、各多径分量到达时间与功率分布是如
何变化的?服从什么样的统计规律?这样,针对信号衰落特征,研究开发相
应的抗衰落技术。
3.1无线传输特性研究(2)
除了理论成果外,从工程角度讲,传播特性的研究
将导致两个主要应用成果:
第一,建立传播预测模型。根据理论分析或测量数
据的统计分析或两者的结合,建立各种类型的传播预测
模型,在给定频率、距离、收发信机天线高度、环境特
征等参数时,预测出传播路径损失,用于个人通信中微
小区的电路设计。
第二,为实现信道仿真器提供基础。根据传播特性
研究的理论结果、测量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可用硬件或
软件实现电波在个人通信环境中传播过程和传播特性的
仿真。
3.1无线传输特性研究(3)
无线移动信道传播特性的基本研究方法:
第一类,理论分析方法,即用电磁波传播理论来预
测路径损耗。用解Maxwell方程的纯理论方法在传播预测
研究中较少被采用。这是由于传播环境的复杂性使得边
界条件很难确定。多数研究采用所谓射线踪迹法,即用
射线表示电磁波束的传播,在确定收发天线位置及周围
建筑等环境特征后,根据反射、绕射、透射、散射等波
动现象直接寻找出可能的主要传播路线,用理论分析方
法,计算出路径损耗及其它反映信道特性的参数。在分
析中,往往应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以建立简
化的信道传输模型,简化计算。
3.1无线传输特性研究(4)
第二类,现场实测方法,即在各种典型传播环境中进
行发射和接收的实验,现场记录下接收信号的各种数据。
实测后,用计算机对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出反应
传输特性的各种参数的统计分布。再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
建立传输信道的统计模型来进行传播预测。在个人通信的
传播特性研究中,统计数据往往用来建立信道冲激响应模
型,因而这种方法又称为冲激响应法。
3.1无线传输特性研究(5)
2. 环境类型
个人通信系统的无线电覆盖方式主要采用微小区 (microcell)或
微微小区 (picocell)。小区半径分别为100至1000m和100m以下,其
覆盖面积与典型的10km半径宏小区(cell)相比,要小许多。
可视传播 (LOS,Line-of-sight)和非可视传播 (NLOS)。前者
在移动台处可看见基站天线,如街道上或室内走廊中等;后者看不
见基站天线,如街道或走廊拐角等电波阴影处。而在宏小区中,由
于区域大、传播距离远,可视传播所占比重较小,在建筑物较多的
市区更是如此。
个人通信传播环境类型一般可分为室外传播和室内传播
两者都包括可视传播路径和非可视传播路径。
3.1无线传输特性研究(6)
1。室外传播环境:
(1)乡村地区:主要为农田、小山丘等,建筑物较少,
相隔也较远。可细分为平坦农村地区和丘陵农村地区。
(2)郊区:可细分为郊区住宅区和商业/住宅混和区。
前者主要分布着相隔较近的两至三层住宅,后者除住宅外,
还混合有商业建筑,楼层可达4层或更高。
(3)市区:建筑物分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