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超越时空-科幻.doc

  1. 1、本文档共7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超越时空》 作者:克里希那穆提 大卫?博姆 译者:胡因梦 序言1 序言2 中文繁体版/胡因梦 《超越时空》是克里希那穆提与大卫?博姆的对谈录。两位都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超级心智。克氏的简介及精神内涵,读者可以从《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从已知中解脱》和《般若之旅》中略知一二。而大卫?博姆的背景资料,台湾的读者知道的可能更为有限,以下就是他的简介。要特别一提的是,简介中有一首博姆心爱的小诗,应该是他生命哲学的浓缩。我的译诗能力不够,只得向余光中先生求救,结果他在几天之内就寄来了回信,这首小诗才能以最完美的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在这里要郑重感谢余先生的协助。 大卫?博姆是奥本海默(J?Robert Oppenheimer)的弟子、爱因斯坦的同事,又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对谈伙伴。他不只是举足轻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主要的哲人。他的代表著作分别是:《量子力学》、《现代物理学的因果法则与或然率》、《相对论的特殊理论》、《秩序与创造力》、《整体性、暗含的秩序以及科学》。他的理论涵盖了科学、哲学、宗教、艺术以及语言学等各种领域。 以下是著名科学家及“新时代”刊物对他的评语: 诺贝尔奖得主贝尔()――“博姆在1950年发表的量子力学论文,曾经带给我很大的启示。” 诺贝尔奖得主普里戈金(Ilya Prigogine)――“科学界的人早已熟知大卫?博姆对于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贡献。其实他在认识论上的深入研究更为独树一格。” 《大泛杂志》(Omni Magazine)――“1950年博姆发表的量子力学著作,是大部分物理学家心目中的范本。很讽刺的是,博姆本人却从未真正接受过这个理论。他这份质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完全不同的观点,为实相的观察带来了崭新的视野。” 《新时代月刊》(New Age Journal)――“博姆的关注焦点已经转向社会问题。他透过整体性的小组讨论,发展了一套革命性的解决社会冲突的方法,他称这种方法为对谈。” 现代物理学的经典之作《物理之舞》(The Dancing Wu Li Master)――“当大部分的物理学家对博姆的理论仍然存疑时,我们的文化里却有数以千计的人立即接受了他。这些人因为要追寻实相的终极本质,已经开始脱离科学。如果博姆的物理学或类似的物理学未来会异军突起,成为物理学的主力,那么东西方的舞蹈将融合得十分协调。21世纪的物理学课程可能还包括静坐冥想。” 从旁观者的口中我们已经对大卫?博姆有了一些认识。现在应该听听他自己的心声了:“我在小学四年级时,老师给了我一本有关天文学的书,书里谈的都是地球、太阳及各种星球的事。它使我觉得除了我居住的那个狭隘混乱的小镇之外,还有一个更超越的世界存在。这本书对我的影响非常之深,它促使我步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书中的第一页就是法兰西斯?布尔迪荣的一首小诗: 黑夜有一千只眼睛, 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s, 白昼啊只有一只; And the day but one; 但亮丽世界的光辉 Yet the light of the bright world dies 随日落而消逝。 With the dying sun. 头脑有一千只眼睛,The mind has a thousand eyes, 心灵啊只有一只; And the heart but one; 但整个生命的光辉 Yet the light of a whole life dies 随情尽而消逝。 When love is done. 这首诗像是预警,提醒着我们不该再过度强调知识的重要,因为它可能只是微弱的星光而已。这个观点当时看起来有点扫兴,多年以后我才真正发现,无论我们在科学或其他领域里多么努力,如果不能建立生命之间更深刻的情谊,这些努力都将是白费。” 一、心理冲突的根由(1) 克①:我们该如何开始讨论?首先我想提出一个问题:人类是否已经误入了歧途? 博姆:歧途?很显然是的,而且早就走错了。 克:这也是我的感觉。但为什么会如此?以我看来,人类一直都想“变成”理想中的什么,因此才出了问题。 博姆:很可能。有一回我读到一篇东西,非常令我震惊。文章上说,五六千年以前,当人类刚刚懂得掠夺和奴役其他生命的时候,就已经误入歧途了。从此以后人类生存的目的就变成了剥削和掠夺。 克: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心理上的“变成”需求。 博姆:人类在剥削和掠夺之下到底会“变成”什么?人类发明了许多技术和工具,本来应该用在建设性的方向,为什么会转而走上掠夺邻人的捷径。他们到底想“变成”什么? 克:这一切的根由都来自于冲突。 博姆:哪些冲突?如果我们设身处地为先民着想,你认为会是哪些冲突? 克:冲突的根由是什么?不只是外在的,也包括人类内心的巨大冲突。 博姆:冲突似乎是由相互矛盾的欲望引起的。 克:不。所有的宗教信仰都鼓励人们“变

文档评论(0)

nnnn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4230033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