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六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上)
传统堡寨聚落形态溯源口
王绚·侯鑫’
摘要:以考古发掘实例为依托,理清史前聚落的边界设防形态的发展线索,其中体现出堡寨聚落
与古代城邑的同源性;进而分析指出由。堡”到“城”与由“堡一到“堡”双线并行的演化规律;
最后,分析指出“井田制”与。里制”等早期的社会制度对“堡”形态结构的影响与关联。
关键词:堡寨设防形态城邑井田制里制
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抗外部冲突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防御性聚落。其高墙厚筑、环形设防
的防御形态,在古代中国长期而广泛的存在着,也经历了漫长的演进行程。民防的堡寨聚落,在其
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军防城堡以及设防城邑等有着不同程度的渊源关系,并保持紧密
的关联,从类型学角度往往又都可以提炼出相同或相似的“原型”。而线性设防为主的堡寨防御形式
自其产生以来,长久不衰地广泛存在着,也许正是人们的“集体无意识”每每在特定条件下的激发。
一、堡寨聚落初始形态
1.史前聚落边界设防形态发展
远古时代人类最主要的威胁是野兽与自然灾害,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的战争逐渐成为人
身安全的最大威胁。从聚落发展角度,外围设防也先自然防御后社会防御,从栅垣阻野兽、沟防御
洪水,逐渐发展为高墙峻垣、深堑宽壕以抗击日益激烈的对立集团进攻。摩尔根《古代社会》指出:
“在低级野蛮社会中,各个部落常住的家是用栅栏围起来的村落。……在中级野蛮社会中开始出现
了用土坯和石头盖造的群宅院,有似于一个碉堡。但到了高级野蛮社会,在人类经验中,首次出现
以环形垣垒围绕的城市,最后则围绕以整齐叠砌石块的城郭。州11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可较为清晰
地了解我国早期聚落边界设防形态的发展情况。 ,
(1).环壕聚落
在中国早期城址出现以前,在大约公元前60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期,聚落的布局便已略
具体系,这一时期内蒙古东部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已经出现了环村而修的壕沟。大约公元前5000--3000
年,聚落的布局基本成熟,居住区、生产区、墓葬区等功能区既明确划分又紧密结合,成为一个整
体性的生活单位,如处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早期的陕西临潼姜寨和西安半坡遗址便是典型代表。这
一时期的氏族村落,以挖掘壕沟(单层或多重)而构成外围边界的设防形态,似已成为较普遍的现
象。杨鸿勋先生说:“这一防御性的措施,兼作雨水的排放沟,……它实际上是一座相当高的围墙。
在发明夯筑技术之前,这是一种有效的防御设施“纠。这些防御性壕沟,除了防御野兽外,更重要的
口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新教师基金“中国传统防御性聚落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07005605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
南开区卫律路92号天津大学建筑学院。
‘作者:侯鑫,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
281
第十女B中目民居学术台议论立集(±
是防御外族部落的人为侵袭,保障本部落的人口与财物,提高部落的自身的生存能力,在姜寨遗址
与壕沟同时发现的还有哨所的遗迹.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2).环壤土围聚落
先民在挖设聚落环壕时,将挖出来的土堆放在壕沟旁侧.逐渐领悟到沟沿的堆土达到一定的高度便
可与淘壕共同起到防御作用。湖南擅县八十墙遗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共有环壕与土垄围墙的聚落,
它的两期环壕、围墙均属拽沟、矮墙型,毕竟这种发展初期的浅沟矮墙还无法有效抵挡敌人的侵袭t
主要仍是防御野兽的侵扰.防止家畜的走失。同时起到一定舫洪阻水的
作用。而即便是发展成熟的堡墙、城墙在防御敌范的同时,也常常兼起
着抗洪、防风、抵御野兽等多重作用。沟壕与围墙相结合的边界形式,
以突出的垂直性优势特征,共同发挥护卫聚落的作用,成为后世无论设
陵防城市或民问堡寨所普遍采用的有效形式;利用挖壕土方来修筑围墙一
图l临渣姜塞聚落遗址莹鼠 举两得、经济高效,而壕沟的下陷恰恰增加了围墙外侧的御敌高度,阿
目 者相辅相成,配合密切。
(3)早期城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