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考前辅导课件:古诗鉴赏重难点突破篇 考前辅导四 古诗鉴赏重难点突破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秋夜闻笛 (元) 萨都剌 何人吹笛秋风外,北固山前月色寒。 亦有江南未归客,徘徊终夜倚阑干。 【注】 萨都剌:元代著名诗人,其故乡为雁门关下的荒漠地区。 1.联系全诗,赏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炼字的妙处。既要答出字的表层意思,又要答出字的深层意思,且分析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答案】 “寒”既指秋夜的寒意,也指秋风、月色给诗人心中带来的寒意。一个“寒”字,烘托出诗人因流落江南不能北归的乡愁和孤独之感;同时引出了诗歌后两句对“寒”的原因的回答。 2.诗人成彦雄《村行》一诗“暧暧村烟暮,牧童出深坞。骑牛不顾人,吹笛寻山去”与《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分别有着怎样的作用?请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鉴赏的能力。分析“吹笛”的作用,要结合两首诗的情感作答。 【答案】 《秋夜闻笛》中的“吹笛”引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愁绪,笛声渲染出一种悠远、凄冷的意境;而《村行》中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则对向他们问路或者跟他们攀谈的诗人,不理不睬。吹着短笛,遨游山水之间,“笛声”营造了一种闲适、恬淡、自由的意境氛围。 古诗鉴赏指津 综观近几年的各地高考题,尽管考查方式各不相同,但究其实质,并没有质的变化。下面在以下三个方面从宏观上加以阐释。 一、如何从整体上感知诗歌大意 ①看题目,宏观把握。 ②看作者,知人论世。 ③看注释,接近文意。 ④看背景,探幽知微。 ⑤看意象,了解情感。 ⑥看情眼,走近主旨。 二、审题干 前期的工作做好了(即通大意,了背景,知情感),但认真审计题干也不可忽视,这关系到能否真正把该得的分拿到手。 三、组织答案 组织答案一定要做到文从字顺,可从以下三点着手: ①叙:即先从文本出发,采取叙述的方式来引出题目中的考查点。 ②析:即在前期叙述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简析其作用,这时,不能乱分析,务必要紧扣题目。 ③评:即对作者寄予诗中的情感作出自己的评价。别忘了,简练、通顺是第一要务。 诗歌鉴赏的五个失误点 以下面这则诗歌为例: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2)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答案】 (1)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2)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按照评卷执行细则,学生作答诗歌鉴赏题出现的误区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漏掉信息 一是对诗歌提供的信息不能全面把握,在回答问题时不能把问题所涉及的信息如数表述出来。如有的考生对第(1)小题这样回答:“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一句直接描写池塘的水面平,二句通过写水面如‘明镜’表现出其平静。”此题的要求是回答“怎样”,而“怎样”中包括“照檐楹”,却被答题者漏掉了。 二是回答问题概括化,不能作具体分析。如有的考生对第(2)小题回答成“这首诗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烘托出恬静淡雅的氛围。全诗的主旋律是静,写‘动’是烘托池塘的静,并且洋溢出一派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动静结合,妙不可言”。在这个答案中没有分别对“动”和“静”进行具体分析,没有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述出“动”和“静”。 二、添加信息 一是牵强附会,如对第(2)小题回答为“以‘平’写出水面的静,写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