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教学讲义稿
导 论
一 、教学目标:
通过导论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献”的由来,知晓“文献”古今含义的异同。
理解“征文考献”的作用和意义。知道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了解中国古
典文献学发展概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文献”的含义:古代“文献”的含义;古人强调“征文考献”的作用及意
义。现代“文献”的定义。
(2)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3)中国古典文献学发展的历史概况。
2,教学难点:
中国古典文献的起源与性质;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现代意义。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学生阅读思考为辅。
四、教学课时:
2 课时。
五、教学内容:
第一节 “文献”与“古典文献学”
1,“文献”概念的起源、定义及其内涵的古今变化。
“文献”起源: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
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
按:文指文章;献指贤(贤才),谓博学多闻、娴熟掌故之人,约相当于今
日之谓“活字典”。
司马迁亦有将书面材料和口头材料同视为“文献”之明显表现。其撰著《史
记》,一方面广泛阅读“史记石室金匮之书” (即国家藏书),一方面游历“网罗天
下放失旧闻”。
“文献”由“典籍与贤才”到专指“典籍”:
“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
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
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正
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现代定义:
“文献,原指典籍与贤者。……后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资料。……今为
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的统称,即用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
人类知识的各种载体(如纸张、胶片、磁带、光盘等)。”—— 《辞海》1999 年
版
附:什么是古籍(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上海古籍2001 )
先解释“古籍”的“籍”。“籍”在这里就是书,“古籍”是古书的雅称,这都不存
在问题。问题是什么样的东西才算书,在某些人的头脑中并不十分清楚。如有人
谈我国书的历史,说最早的书是刻在甲骨上的,以后是铸在青铜器上的,这就不
对。殷商时龟腹甲、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只是占卜后刻上去的卜辞,并未构成书。
商周时青铜器上的铭文即所谓“金文”是王公贵族们对铸器缘起的记述,尽管有时
为了夸耀自己的功勋,文字很长,但其性质仍和后世纪功颂德的碑刻相近似,也
不能算书。我国殷商时已开始在竹木简上写文字,《尚书》的《多士》篇里说:“惟
殷先人,有册有典。”“册”的古文字就像两根带子缚了一排竹木简,“典”则像以
手持册或将册放在几案上面。但这种典册在当时仍不是书,而只是诏令之类的文
字,保存起来犹如后世之所谓档案。到西周、春秋时,档案留下来的就更多了。
西周、春秋时人做了不少四言诗,草拟了贵族间各种礼仪的节目单或细则;还有
周人用蓍草占卦的卦辞、爻辞;春秋时诸侯国按年月日写下来的大事记即“春秋”
或“史记”。这些,当时都归祝、史们掌管。其中除大事记是后来史书的雏形外,
其余所有的仍都没有编成书,只能算档案,或称之为文献。到春秋末战国初,学
术文化从祝、史手里解放出来,孔子以及战国时的学者才把过去积累的档案文献
编成《诗》、《书》、《礼》、《易》、《春秋》等教材,作哲理化的讲解。这些教材叫
做“经”,讲解经的记录编写后叫做“传”或“说”,经、传、说以外的记载叫做“记”。
同时,战国各个学派即后人所谓先秦诸子也有不少论著,并出现了自然科学技术
方面的专著。这些经、传、说、记和先秦诸子论著、科技专著才是我国最早的书,
最早的古籍。《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最早的书也就是这一批古籍。以后收入列
朝公私书目属于经、史、子、集的各种著作,在今天也当然被公认为古籍。
2,“古典文献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及其发展趋向。
古典文献学:研究我国古典文献的源流、特点、处理原则和方法及其利用的
一门学科。
亦即广义的校雠学,由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为历代学者不断发展
扩充的,以研究古代典籍的分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