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故事新编》中的食物意象
论《故事新编》中的食物意象 摘 要:《故事新编》是鲁迅最后的艺术创新之作,其中的食物意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鲁迅以多个食物意象为依托来展开对历史和现实的文化批判,在看似“油滑”的外表下,鲁迅将自己对物质的看法寓于其中,深刻揭示出食物背后所暗含的道德伦理意识乃至政治权利
关键词:《故事新编》 食物意象 文化批评 原因
《故事新编》虽是一本篇幅很小的集子,但它是鲁迅艺术殿堂里浓墨重彩的一笔。钱理群和吴晓东称其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中无可仿效、无法重复的现代奇书”{1}。学界已从不同方面对《故事新编》进行了研究,但是几乎没有学者专门研究其中的食物意象,这确实是一大缺憾。食物意象在《故事新编》里的大幅出现绝不是偶然,而是鲁迅独特的艺术创造。笔者试图通过对食物意象进行分类梳理,探究鲁迅写作食物意象的原因,以期找到一个理解《故事新编》的新角度
食物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物质,它是每个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是马斯诺需求理论里第一个层次的物质性的需要。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作家会对某些食物进行详细的描写,食物也会由于作家创作意图、创作动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涵义。在《故事新编》的《补天》《奔月》《出关》《理水》等篇中,食物的优劣是与人物的身份地位相统一的,它象征着不同等级的生活品质和不同阶层的现实权利。《奔月》中,嫦娥从开始的只吃熊掌、驼峰,到吃野猪、兔、山鸡,再到一成不变的乌鸦炸酱面,偶尔的麻雀汤,这种变化就反衬出了后羿的英雄地位不断跌落的过程。作为“先驱者”的后羿沦为普通人之后,嫦娥对他的态度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日常生活中就具体表现为嫦娥对后羿所猎取的食物的不满,而这种不满也直接导致了他们家庭关系的失衡。《理水》中,文化山上的学者们吃的是“奇肱国”每月飞车运来的面包、炒面,而灾民吃的却是榆叶与海苔,食物在此被赋予了一种区分身份地位的功能。但是处于底层的劳动人民并没有意识到食物背后的压迫,贫苦的饥民偶有机会跟上面来视察的官员谈话的时候,他们的“外交辞令”却令人哭笑不得:“我们总有法子想。比如水苔,顶好是做滑溜翡翠汤,榆叶就做一品当朝羹。剥树皮不可剥光,要留下一道,那么,明年春天树枝梢还是长叶子,有收成。如果托大人的福,钓到了黄鳝……”水苔、榆叶和树皮根本不是食物,只是灾民在严重饥荒下用来充饥的食物替代品,所以不管怎样烹制都不可能美味可口。但是饥民在官员面前并不强调他们的困苦状态,反而将之描绘得像是每日在吃一品珍馐,而且还是一副讨好的模样。鲁迅短短几句话就将百姓被压迫、被奴役而不自知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更将官员那种高高在上、作威作福的丑态不动声色地表现了出来
食物意象在《故事新编》中还有一种讽刺背叛、批判伪善的鲜明指向。英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安杰拉“食用象征着食用者对被食用者的权威的继承以及对其身份的认同。”{2}这种认同和接受可能会导致主体的价值取向或道德追求的转向。在《故事新编》里所涉及的食物也与食用主体的价值取向和道德伦理有密切的关系。在《采薇》中,伯夷叔齐发誓“不再吃周家的大饼”,选择恪守先王之道。但逃出“养老堂”,不理国事并不像他们所料想的那样顺利,隐士生活的最大障碍不是保持自己的节操,而是如何觅食免于饿死。伯夷叔齐恪守“不食周粟”代表了其对周家权力的拒绝和逃避,可他们逃避现实又处处受现实控制。当追求食物成为他们的第一本能时,实际上他们已经无意识地背叛了原先所坚守的“高风亮节”。因为小说一开始写的周家大饼以及之后沿路讨来的大饭团、松针饼、薇菜都是周朝食物,伯夷叔齐似乎没意识到自己先前坚持的就是一个伪命题,一直坚守的东西恰恰是他们早已背叛的东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鲁迅的深刻性也由此可见:一开始让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追求的是一个虚妄的结局,苦苦挣扎后才幡然发现所有的坚持都没有价值,而一切后果都是由自己造成的,竟怨不得任何人。所以阿金姐不是伯夷叔齐饿死的根本原因,他们是因为背叛了自己的信仰和主义羞愧而死,阿金姐只是一语惊醒了两个在薇菜的诱惑面前不堪一击的乞食者。食物在此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在文本中,不仅充当着人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充当着逼迫他们死亡的工具,食物成了某种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德伦理符号
《故事新编》里的食物意象大多是关于“吃”的,但有两处关于喝茶的却饶有趣味,不动声色地将鲁迅对伪善的讽刺和盘托出。《采薇》里华山大王小穷奇明明是打劫的强盗,却满口文明词儿,他把自己的抢劫行为美化为“恭行天搜”,强迫伯夷叔齐“留下点纪念品”。搜过他们的腰包后还“恭敬”地说:“您走了?您不喝茶了吗?”喝茶本是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中国人也习惯泡一壶好茶来招待宾客,尽地主之谊。但是小穷奇的身份是劫匪,他“招待”伯夷叔齐的方式是拦路洗劫,从他口里说出带着虚伪礼貌与客套的“您走了?您不喝茶了吗”就有一种深刻的讽刺在里面。不仅讽刺了小穷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