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执业医师考试症状、体征部分.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1年执业医师考试症状、体征部分

一、发热 发热是指人的体温超过正常高限,是体温调节异常的结果。人的正常体温是随测量部位不同而异,腋温为36~37℃。口温为36.3~37.2℃,肛温为36.5~37·7℃。正常人体温可有变异。一般上午体温较低,下午体温略高,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妇女排卵后体温较高。月经期体温较低;运动或进食后体温略高;老年人体温略低。 (二)常见病因 发热的病因通常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而以感染性更常见。 1.感染性发热 (1)急、慢性传染病。 (2)急、慢性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性疾病。 各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原虫、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 (1)风湿性疾病:①风湿热;②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成人斯蒂(still)病等。 (2)恶性肿瘤:①各种恶性实体瘤;②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3)无菌性组织坏死:①内脏梗死:如心肌梗死、肺栓塞;②大面积组织损伤:如烧伤、大手术等。 (4)内分泌及代谢疾病:如甲亢、嗜铬细胞瘤和严重脱水等: (5)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等。 (6)物理因素:如中暑、日射病、放射线病等。 (7)变态反应:①药物热;②溶血:如药物引起的溶血和血型不合输血引起的溶血等。 (8) 其他: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影响正常体温调节.可产生功能性发热,包括:①感染后热; ②神经功能性低热。 (三)发生机制 正常人体温是由大脑皮层和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进行调节,通过产热和散热之间的动态平衡保持体温相对恒定。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和散热减少,体温超过正常,则出现发热。 1.致热原机制 引起发热的机制主要是由于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 内源性致热原是一些蛋白质,是由外源性致热原剌激后产生的·即当外源性致热原〈包括各种病原体、炎性渗山物和无菌性坏死组织等)作用于粒细胞和单核- 吞噬细胞系统后,经过一系列反应,则产生内源性致热原如白细胞介索- 1 (l L-l)、肿瘤坏死园子(TNF) 和干扰素等· 当它们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后,经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经运动神经使骨髓肌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使产热增加,结果使体温上升。 2 . 非致热原机制 非致热原性发热足由于:①体温调节中枢损伤,直接引起发热;②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疾病所致发热。 (四)临床特点 1. 发热的分度 (1)低热:温度为 37 . 3-38 .C 。 (2 ) 中等热:温度为 38.1-39 C 。 (3) 高热: 温度为 39 . 1~4 1 C 。 (4) 超高热: 温度为 41 C 以上。 2. 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常见热型及临床意义: 自发病起可分为前驱期、体温上升期、高热期和体温下降期 : (1)前驱期:根据发热病因的不同,此期可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表现各异,多数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四肢酸痛和食欲不振等。 (2 ) 体温上升期 : 有骤升和渐升之别,体温骤升者常伴有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和疟疾等;渐升者则开始先呈低热,数天内上升到高热,见于伤寒等。 (3) 高热期:指发热的最高阶段,可见皮肤潮虹而灼热,呼吸和心跳加速等。其热型亦因病因不同而异,但由于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解热药的应用及个体的差异等原因,有时热型可不典型。常见的热型如下: 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 .C 以上达数天或数周 .24 小时内波动范固不超过 l C 。 见于肺炎球菌肺炎和伤寒等; ②弛张热:体温常在 39 C 以上,而波动幅度大,24 小时内波动范围达 2 C 以上,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水平。 除见于败血症外,还可见于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和化脓性炎症等; ③间歇热:体温骤升达高峰,持续数小时后,骤降至正常,经过 1 天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发作。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④波状热:体温逐渐升高达 39 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如此反复交替发作多次。 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⑤回归热:体温骤升达 39C 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骤然升高,持续数夭后又骤降,如此反复发作。 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淋巴瘤、周期热等; ⑤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 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炎等 (4):体温下降期:此期多表现多汗和皮肤潮湿。有骤降和渐降两种方式。体温在数小时内降至正常为骤降,如间歇热型和回归热型,常见于虐疾、肺炎球菌肺炎和输血反应等;体温在数天内降至正常为渐降,如波状热型,常见于伤寒、风湿热等。 常见伴随症状及临床意义: ①伴明显头痛 :见于颅内感染、颅内出血等;②伴有寒战:一次性寒战:即先寒战后发热,发热后不再发生寒战,见于肺炎球菌肺炎、输血

文档评论(0)

sandaolingcr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