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史记》中关于项羽结局的叙述
关键词:《史记·项羽本纪》 结局 描写艺术
《史记》其中被梁启超誉为十大名篇之一的《项羽本纪》为我们展现了盖世英雄项羽在历史舞台上最完美的谢幕,楚霸王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震撼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一.作家描写的艺术准则
为什么项羽能成为《史记》中除吕后外与帝王同列之人?为什么一方面司马迁批评项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另一方面我们却仍能从中体验到他对项羽深刻的情感?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从作家的历史观、生死观中去寻找。
(一)人性光辉打动作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地阐述了选择描写对象的准则:“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可见,打动作家的并非历史人物的丰功伟业,而是其身上所闪现的人性光辉,这样的人才可以被称为倜傥非常之人。西楚霸王能吸引作家倾注如此笔墨也绝非他“分裂天下,而封王侯”的更古未有的盖世功业,而是其宁死不苟且而生的高贵品格。
李清照说得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之死之所以被司马迁描写得如此动人心魄,其必然首先带给作家极大的心灵震撼:在四面楚歌的危急关头,项羽并非没有生的希望,他有日行千里的宝马,有所向披靡的绝世武功,有舣船而待的乌江亭长,只要肯登上这条唯一的渡江之船,图王定霸卷土重来亦未可知。然而,历史是不容许假设的,事实上我们的英雄放弃了生的希望,他唯一的理由是:“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是一个光明磊落的奇男子,一个坦坦荡荡的大丈夫,一个知耻的大英雄!
(二)经历苦难直面人性:司马迁因为仗义执言为李陵辩诬被施予宫刑,薄情寡恩的帝王践踏了官吏司马迁的肉体,却让他的灵魂浴火重生。他成为男性、文人、士大夫群体的异类,被迫沉入社会底层,抛却了历代史官关注历史的传统视角,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思考历史、人生、社会,依从自己的灵魂写出了一部真正具有人性力量的历史巨著。故而,对生与死、名与利、权与钱司马迁都有独到的见解,而这些价值判断无疑都是通过他笔下的历史人物传达出来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理解为什么拘于羑里的西伯侯、具于五刑的李斯、受械于陈的韩信、为朱家钳奴的季布、受辱于居室的灌夫都成为他笔下光辉的人物。
对于生死,司马迁认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于遭受大辱仍然痛苦地隐忍而活他给出的答案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苦难没有毁灭司马迁,反而激发了他更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他将自己的全部苦难、悲情、人生价值的判断都倾注到笔下的历史人物身上,他了解了项羽、了解了他的英雄末路和非凡情怀,在项羽形象的塑造中,作家也完成了一次自我灵魂的洗礼,从某种意义上讲,是苦难成全了历史学家司马迁,成全了历史巨著《史记》。
二.作家描写的艺术手段
(一)情绪的渲染与情节的延宕
刘邦听取张良等人的建议,撕毁了鸿沟和议,发动各方军事力量对项羽进行合围,当时的楚军已经处于绝对的劣势——“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就在这生死一线的危急关头,作家却宕开一笔,写意地勾勒了盖世英雄性情中人的一面:好酒、美人、良马和慷慨悲歌,这些元素仿佛英雄的注脚缺一不可。生死关头,大英雄没有考虑自己的安慰、没有哀叹功败垂成,他所挂怀的是不能跨上骏马再展英姿,不能保得红颜安然无恙。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一个冷血豪杰不是司马迁所欣赏的形象,他大概也怕英雄太落寞了,在项羽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还让知己伴于身边,这也算得对英雄最好的安慰了。
生死一线中插入霸王别姬的情节,消解了大决战前的紧张,淡化了血腥的杀伐之气,为阳刚的男性世界中注入了一抹女性的柔美、爱情的绮丽、英雄的烂漫,有效地平衡了故事的节奏与情感,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这种举重若轻,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实则正是作家匠心独运妙笔生花之处,也使得后世无数的读者在阅读文字或观看戏剧表演时无不为虞姬凄然自刎,霸王命断乌江扼腕叹息。
(二)史官叙事中的当事人视角
在塑造项羽形象的过程中,司马迁往往透过主人公自己的视域为我们重现历史人物的命运。仅剩二十八骑的项羽面对汉军数千追兵回顾了自己所向无敌霸有天下的功绩,慨叹着“天亡我”的悲剧宿命。溃围、斩将、刈旗后仍自负地问手下“何如”,此时的叙述中,作家有节制地约束着史官叙述对文本和人物的影响,尽力还原人物的角色,到后来的霸王乌江自刎那就完全将命运的抉择交还了人物本身:“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项羽将死亡当做了最后的反抗,用以洗刷英雄的耻辱,也最终完成了形象的塑造,将英雄的高傲、自负、自尊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三)叙述结构中的信息补足
除了利用当事人视角进行事件叙述,作家还结合事件的进展对必要的人物信息进行补充说明,而这样的方式往往起到了深化主题、强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