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ppt

  1.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精要

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这句该怎样理解? “潜心贯注”“心会神凝”““何妨一下楼”意思一致,都是说闻一多研究极其用功,用心极专极深,别的任何事情不能使他分心。 5、6两段起什么作用? 小结: 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是“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而且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1、作者举了哪三部著作表现闻一多先生在学术上的卓越成就? 《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 2、作者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表情朗读(一):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表情朗读(二):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表情朗读(三):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后半部分是仅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吗? 不仅是写再“说”。而是把“说”和“做”糅合起来写。 正如课文所写: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 作者选取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的“做”? 1、搞政治传单 2、在群众大会上演说,大骂特务 3、参加游行示威 后半部分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什么品格? 表现闻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归纳 整理 整体把握: 1、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2、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3、闻一多先生经历复杂,著作等身,可记述的事很多很多。作者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表现闻一多先生精神品格的?并说说这样选材的好处。 1、闻一多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各有什么特点?前后期有什么变化,又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从学者到斗士 前期:: 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后期: 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 【无所畏惧,视死如归】 卓越的学者、 言行一致的志士、伟大的爱国斗士 【变化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闻一多(1899~1946)——集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本名家骅“三重人格”于一身的一生。 诗人 新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是现代诗坛经典之作。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组诗《七子之歌》,表达了深挚的爱国之情。 学者 1932年到清华任教后,开始全力专攻古典文学。学术著作有《神话与诗》、《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等。他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后汇成“新义”),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民主战士 他一身正气,抗战蓄髯八年。1943年以后,面对国民党统治的日益腐朽,拍案而起,走出书斋,投身到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革命洪流中去。1946年7月15日,在昆明被国民党特务刺杀身亡。 闻一多先生画像 闻一多先生纪念馆 闻一多先生雕像 青岛闻一多像 清华大学校园内闻一多像 云南大学的闻一多塑像 关于作者与作品 现代诗人,山东人1933年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抗战时有《从军行》《泥淖集》等,以后出版了《泥土的歌》《十年诗集》等。抗战胜利后,写了许多揭露、批判国民党统治的政治讽刺诗。 1948年由于国民党的迫害,逃亡香港。1949年回到解放后的北平。建国后,任全国政协委员等。 臧克家 (1905─2004)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位主考官就是文学院院长闻一多先生。闻先生从这三句杂感诗中发现了这位青年身上潜伏的才气,一锤定音破格录取。果不其然,这位青年没有辜负闻先生的期望,很快就发表了一首又一首的新诗,并于1933年出版了轰动一时的诗集《烙印》。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享誉诗坛的臧克家。 知亦师亦友 ——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