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七、聊斋志异要点
一、蒲松龄的生平思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淄博)蒲家庄人。 生平: 出身于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弃儒从商,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自视甚高。 此后科场困顿不振,直考到六十多岁。七十一岁时,援例得到岁贡生名义。 “聊斋”是作者书斋名,“志异”是记载怪异神奇之事。 2、成书过程: 《聊斋志异》通行本十六卷,四百三十一篇。 包含两种不同性质的作品: 一类篇幅短小不具故事情节,属于各类奇异传闻的简单记录; 一类真正意义的小说,多为鬼魅狐妖、花木精灵的奇异故事。 版本: 〔1〕、手稿本,仅存上半部(1950年于东北西丰发现,凡4卷237篇)。 4、蒲松龄的思想: 思想感情很复杂,造成《聊斋志异》内容的驳杂不一。 其一,才华出众而毕生潦倒,大半生困于场屋;又以低贱的塾师身份坐馆于缙绅富贵之家,其生活内容就是读书、教书、著书,可谓一位标准的穷书生。 特殊的身世地位,使他一生徘徊于两种社会之间。 二、思想内容 小说占主导地位的作品,主要是批判社会现实和幻想美好人生两类。 前者表现了对现实的认识,后者表现了在幻化的狐魅世界里理想的自由驰骋。 1、对科举的控诉 一生受尽科举之苦楚,每言及此,百感交加,辛酸无比。此类作品有十几篇,凝聚着作者浓厚的感情。 蒲氏对科举制的揭露批判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揭示考官的昏庸糊涂,二是反映考生的倍受折磨。 2、对真挚爱情的歌颂 题材分现实和幻想两类,前者反映了作者浓郁的封建传统礼教的观念;后者反映了作者人性中对美好人生的向往与歌颂。 《聊斋志异》长期受到人们喜爱的主要内容,是许许多多狐鬼与人恋爱的美丽故事。 3、对贪官污吏的批判 揭露和批判封建吏治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是《聊斋志异》主要内容之一。 蒲松龄一生社会地位不高,深知民间疾苦;又与官场人物多有接触,早年宝应县曾做师爷的经历,深知其中弊害,因此,写出了一些优秀的揭露政治黑暗的作品。 这类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既真实可信,又有着鬼神小说的驰骋想象。 一些讽刺世俗民风的作品写得也相当出色。 《崂山道士》、《画皮》、《骂鸭》等,内容深刻丰富,表现形式上生动活泼、超脱幽默 。 还有一些反映商人的作品也非常出色。将商人经商的过程与神仙想象很好地融在一起,表现了现实与幻想的结合。 三、艺术成就 1、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 其优秀篇章,以丰富的想象力建构离奇的情节,避免故事平铺直叙,直线发展,让故事在不断的矛盾冲突中展开,使读者在曲径中探幽揽胜。 《促织》叙述成名靠着一头蟋蟀而改变命运的故事,但情节却跌宕变化,大起大落。 2、奇异多彩的人物形象 《聊斋》中最生动的人物形象,多为狐魅花妖幻化而成。 一方面描绘出她们独具特征的各种自然属性; 一方面又赋予她们各式各样的社会性格。 3、简洁优雅语言艺术 《聊斋》是一种简洁而优雅的文言,其中人物的对话虽以文言为主,但较为浅显,有时还巧妙地融入白话成分,既不破坏总的语言风格,又克服了文言小说中对话难以摹写人物神情声口的毛病。 如《翩翩》,落魄浪子罗子浮为翩翩收留后,一天“花城娘子”来访—— 思考题 1、《聊斋志异》内容包含几个方面? 2、批判科举的小说中作者的态度。 3、蒲松龄的婚姻爱情观的倾向。 4、《聊斋志异》的艺术特点。 《连城》,连城爱上乔生,得不到父亲支持,便以死徇情;以鬼魂向乔生表示,“不能许君今生,愿矢来世。”还魂后的连城向父亲表示,“如有变动,但仍一死。” 乔生也痴情地爱着连城,当连城病时,听说需男子胸口肉作药引子,便“闻而往,自出白刃,封膺授僧,血濡袍袴”。连城病死,他“往临吊,一恸而绝”,来到阴间,其友要帮他还魂人间,他却说:“有事君自去,仆乐死不愿生矣。但烦稽连城脱生何里,行与去俱去耳。”爱情可谓生死不渝。 《吕无病》、《端云》、《乔女》等,则从另一角度反映了爱情应建立在情感、性格、爱好一致的基础上,不能以貌取人,以丑俊改变初衷,更不能把爱情建立在钱财、权势等世俗之上。 狐鬼故事在中国古小说中渊源流长,蒲松龄作为一个有才华的文学家,他的内在情感是活跃的,在痛苦孤独的生活中,渴望得到情感上的安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从明末到清初,封建礼教、程朱理学的重新抬头使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处于压抑状态,蒲松龄也受此影响。 但这种思潮既已发生,自然情性得到满足的要求就不可能被彻底截止。 当小说以具有现实社会身份的女性为主人公时,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都会对她们提出现实伦理的约束。 写狐鬼一类女性形象时,由于这些人物超脱于社会固有结构之外,而无法以礼教的准则衡量,作者内心的欲望便自然地活跃起来,在一种“伦理疏隔”的虚幻场景中,自然情感便得到了较为自由的抒发。这应是蒲松龄对狐鬼故事特别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