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散文(一).pptVIP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 20年代散文 一、“五四”时期散文创作的总貌 第一个十年里,散文创作数量大,范围广,名家多,文体丰富,风格、流派绚烂多彩。 四种文体中,散文成就最大。 二、“五四”时期的散文世界——杂文 1、 “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 (1)陈独秀 “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主要作品有:《偶像破坏论》等。 (2)李大钊(1889—1927) 主要作品:《青春》、《新的!旧的》等。 (3)钱玄同(1887—1939) 其“随感录”多是文化批判的文字。 (4)刘半农 杂文名篇有《“作揖主义”》、《奉答王敬轩先生》等。 随感录作家群:  1918年4月,《新青年》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刊发杂文。向其撰稿的大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其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而以鲁迅的杂文最具代表性。这些杂感作者被称为《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陈独秀的泼辣明快,钱玄同的汪洋恣肆,刘半农的爽直幽默与鲁迅的犀利凝重,展现了这一作家群的不同风格。而立论坚实、短小精悍、富于战斗力,则是其共同倾向。 2、《语丝》派 语丝社是以1924年11月创刊于北京的《语丝》周刊而得名的,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倡导思想和言论自由。 一是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二是以周作人为代表的冲淡、古雅的小品散文 。 三、 周作人的散文——小品文 初名槐寿,字星杓,入南京水师堂时改名作人 别名有遐寿、启孟、启明、知堂、药堂等。 (一)周作人的人生观: 1、强调人的自然性,以对抗束缚人性的封建礼教。 2、艺术化地生活。 首先,他强调生命之外还该有点生趣,生活才有意思 。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练愈好。”(《泽泻集·北京的茶食》) 其次,强调“无用”二字。 第三,他认为生活的乐趣在于苦辣酸甜、五味俱全。 (二)周作人的散文大致可分两类: 一、“浮躁凌厉” 《谈虎集》、《谈龙集》。积极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 代表作:《碰伤》——现代杂文规范化、文学化的探索 二、“冲淡平和”——周散文的主体 《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泽泻集》。(代表作《喝茶》、《苍蝇》、《乌篷船》、《故乡的野菜》等) 1、闲谈体 ——轻松随便、亲切平和、平凡琐碎。 2、涩味。 一是文辞之“涩”。 二是心绪之“涩”。 如《喝茶》:“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3、简单味——不肯修饰太过,不故作高深,语言以白话口语为主,写来简练无华。 如《故乡的野菜》:“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乡间不必说,就是城里只要有后园的人家都可以随时采食,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4、趣味。 一是名士趣味。 如《乌篷船》:“你坐在船上,应该是游山的态度,看看四周物色,随处可见的山,岸旁的乌柏,河边的红寥和白殇,渔舍,各式各样的桥,困倦的时候睡在舱中拿出随笔来看,或者冲一碗清茶喝喝。” 二是雅趣。 周作人的雅趣是一种“明净的感情”与“清澈的理智”的调和之美。比如《苍蝇》,引用许多古今中外关于苍蝇的典故,尤其小林一茶的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 。 林语堂(1895-1976) 福建人。中国现当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1922 年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8年出版散文集《剪拂集》。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文化史著作《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和长篇小说《京华烟云》等。 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的三个特点: 第一,无所不谈。他说:“盖诚所谓‘宇宙之大,苍蝇之微’无一不可入范围矣。此种小品文,可以说理,可以抒情,可以描绘人物,可以评论时事,凡方寸中一种心境,一点佳意,一股牢骚,一把幽情,皆可听其由笔端流露出来。” 第二,亦庄亦谐。他认为小品文“如在风雨之夕围炉谈天,善拉扯,带情感,亦庄亦谐,深入浅出;如与高僧谈禅,如与名士谈心,似连贯而未尝有痕迹,似散漫而未尝无伏线,欲罢不能,欲删不得,读其文如闻其声,听其语如见其人。此是吾所谓理想散文。” 第三,轻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