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书的注解、标点与翻译 第一节 古书的注解 一、古书注解与训诂、训诂学 对古代书籍进行诠释,以沟通古今的工作,谓之给古书作注,主要有今注和古注。 古注,古代属于小学范畴之一——训诂,它同音韵、文字构成古代文献语言学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训诂:对古代文献所作的一切解释、说明工作都可称之为训诂。 训诂学: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疏通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应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以及与此相关的古文教学、古籍整理、词典编纂等工作,以体现其系统性、实习性、综合性特征的应用科学。 训诂内容:专著研究、专题研究、俗语词研究、训诂方法及研究、编词典、训诂学的应用、训诂史的研究 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1 原因:洪诚说:“训诂起于语言之变。” 历史与语言隔阂的原因。例如: 《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歧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谬) 杜甫诗《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杜诗或说即此。即江苏人谓之水老鸦。 表达的需要 例如: 《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 《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2 古注作用与意义 古注是阅读古言语的阶梯和桥梁。 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重要依据。 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问题。 三 古注源流 先秦—萌芽时期。《尔雅》产生为标志。 《周易·说卦》:“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 《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左传》:“凡师,一宿为舍,再宿为信,过信为次。” 两汉—唐。初兴到保守。 今文学派:阐发“微言大义”,讲谶纬之学,注释往往繁琐冗杂。 古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发。古文学派的这种学风,人称“朴学”、“汉学”。 两汉注家: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郑家)。 三国:王肃(王学) 魏晋南北朝:义疏体形成,集解体出现 隋唐:孔颖达《五经正义》 宋—元明。改革到衰落。 《十三经注疏》集大成; (宋学)朱熹; 陆九渊的“六经皆我注脚”; 清—复兴到鼎盛。 复兴汉学,新十三经注疏 王氏父子、四大家。 近现代—从打倒到再复兴。 古注是层加式的。 《春秋》→三传→杜预《集解》 →孔颖达《正义》 四 古注的类型 传注 传:传述解说。最早用于对经书的注解。 《论衡·正说》:“圣人作其经,贤者作其传。”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秦汉之际,人们把儒家的易、书、诗、礼、乐、春秋等著作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传”。例如“毛传” 、“孔传” 。 到后代,传也做一般的注释名称,依照文字逐句解释疏通,如《离骚传》。 注:本义是灌注。 贾公彦《仪礼疏》“注者,注义于经下,若水之注物也。” 段玉裁“解经以明其义曰注”(《说文解字注》) 一般的说,传和注都是解经的,从东汉开始, “注”成为古书注解的通称,如《十三经注疏》。 笺:本义指小竹片,《说文》:“笺,表识书也。” 作为注释体,“笺”的名称始于郑玄。一般是对原注隐晦而不显略和不详之处加以申发,或者记下自己的不同看法,如:郑玄《毛诗笺》。 郑《六艺论》“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义疏 义疏:疏通其义,又称“疏”、“注疏”、“义注”、“讲疏”等。 既释经文,又兼释注文,通常都是先注后疏,例如《周礼注疏》汉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