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_第八章_东晋南朝.pptVIP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审美文化_第八章_东晋南朝要点

思考题 1、陶渊明的田园诗贯穿了一种什么样的鲜明主题?其思想资源是什么? 2、顾恺之人物画的主要审美特点及其思想文化背景是什么? 3、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中国书法艺术从王羲之开始发生了根本变化? 中 国 审美 文 化 史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钟嵘《诗品》 :“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凡此种种,感荡心灵”。中国士人在魏晋之际追求“自我超越”的人格理想之后,进入一个拓展主体精神和内在心灵的一个时期,表现为“心灵感荡”的时代主题。其中最重要的语境因素,便是佛学取代玄学成为该时代的主流意识形态。鲁迅《而已集》:“到东晋,风气变了,社会思想平静得多,各处都夹入了佛教的思想。”佛学建构的是心灵(精神)本体论,在哲学观上讲究的是“非有非无”,“有无一观”,在价值体系上强调的是以“心”为本,“物我俱一”。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文化语境的变化。玄学语境中的审美文化,突出的是一个“我”字,而佛学语境中的审美文化,突出的是一个“心”字。中国审美文化由此开始,步入了从偏重“言志”、“缘情”到讲究“畅神”、“写意”的美学发展道路。 本章主要以般若佛学为思想语境,以“心灵感荡”为基本题旨,着重对诗歌、绘画、书法的演变轨迹和趋向作一描述和阐释。 第八章 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一、 “贵我”与“赏心”:从田园诗到山水诗 二、 “传神”与“畅神”:从人物画到山水画 三、“遒媚”与“妍媚”:从王羲之到王献之 第一节、 “贵我”与“赏心”:从田园诗到山水诗 1、田园诗 陶渊明的诗让我们感受到的主要不是田园之美,而是作者对于超然独善、淡泊自然的“自我”人格的执著追求。他的田园诗的意义并不仅仅是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而更是以诗的形式实现了他的“自我超越”追求。如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饮酒诗》之十四) “人为三才中,岂不以我故。”(《神释》) “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 “所以贵我身,岂不在一生。”(《饮酒诗》之三) “今我不为乐,知有来岁不?”(《酬刘柴桑》) 贯穿于其中的正是 “贵我贱物”主题,浓烈的自傲、自足、自得、自乐的情愫,真正的“自我超越意识”的觉醒。 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回到素朴淳真的田园生活中,“我”才能真正体味到生命超越的意义,享受到感性人生的快乐和自由: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之一) 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规林诗》之二) 诗书敦宿好,林圆无俗情。(《还江陵夜行途中诗》) 但玄学理想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没有达到真正的“物我俱一”的境界。即其诗总体上以平淡、自然为旨趣,但仔细体味之,他并没有在田园生活中获得真正的闲静与安宁。所以陶渊明在“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答庞参军诗》)的同时,又情不自禁地感喟“人乖运见疏”、“言尽意不舒”(《赠羊长史诗》)了。 陶渊明像 [明]王仲玉 遥想当年,“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举”(《杂诗》之五),而今却只能在“拳拳往昔时,忆此断人肠” (《杂诗》之三)的怀旧中度过岁月,于是“有志不获骋”、“我去不再阳” (《杂诗》)的惆怅和凄凉纠缠、苦恼着诗人,使他的整体人格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 朱熹:陶诗中最能“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出来。”。这与他在精神上始终未能走出玄学语境有深刻关系。 当然,其田园诗又露出了向山水诗走去的端倪。如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他毕竟生活在佛学盛行的东晋了,虽仍不乏玄意,但也颇有些佛味了。此诗道出了诗境界之空、静、淡、寂的心灵本体根源。在某种程度上揭开了向山水诗发展的序幕,预示了中国诗歌的一次重要变迁的即将到来。 渊明醉归图 陶渊明携酒图 傅抱石 2、山水诗 谢灵运出身高门世族,喜游山水,古代第一位山水诗人。歌咏山水,实际与他对佛学义理的深刻体悟及由此所形成的特定审美趣味有着密切关系。汤用彤:“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