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要点

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现代文学的定义:现代文学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的时间,以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二、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三个十年”) 1、第一个十年(1917—1927年)(生长期)一般称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2、第二个十年(1928年—1937年6月)(发展期)通常也叫“左联”时期的文学。 3、第三个十年(1937年7月—1949年)(成熟期) 第一节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一、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1、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倡民主与科学精神。《新青年》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二、文学革命的标志和主要内容 1、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这是文学革命开始的标志。 2、文学革命理论主张 (1)《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胡适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 (2)《文学革命论》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了文学革命的大旗。陈独秀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三、文学革命的重大实绩 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文学革命是我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次伟大而彻底的文学革新运动。它所带来的是文学观念、内容形式各方面全方位的大革新、大解放。 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一、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这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发起人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会刊是《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的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他们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 二、创造社 1921年6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有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等,都是留日学生。办有《创造》等刊物。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同时又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对旧社会“不惜加以猛烈的炮火”。他们的作品大都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的抒情色彩,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高峰。 三、新月社 1923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等。刊物有《晨报副刊·诗镌》,前期提倡新格律诗的创作,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被称为“新格律派”。 四、语丝社 语丝社1924年成立于北京,因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主要成员有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等。《语丝》主要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对中国现代散文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鲁迅 第一节 概 述 一、生平、思想和创作 1、早期(1917年前) (1)启蒙教育时期(1881-1898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最初取名为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先后在本宅家塾和本城三味书屋读书。(笔名“鲁迅”的由来: ①“鲁”是母亲(鲁瑞)的姓,“迅”是小名,即“迅哥儿”。② 鲁迅先生曾答复许寿裳:“这取愚鲁而迅行的意思。”③“鲁迅”指狼的一个勇敢有力的儿子。) (2)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年)1898年,鲁迅离家到南京求学,先后就读于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 (3)留日时期(1902—1909年)1902年,鲁迅赴东京学习,加入光复会。1904年,到仙台学医。1906年弃医从文。 (4)辛亥革命时期(1909—1917年)1909年,鲁迅回国从事教学工作。1912年,应邀到教育部任职,后对政局深感失望,工作之余辑录金石碑贴。 2、中期(1918—1926年) (1)“五四”时期 :从1918年起,鲁迅参加了《新青年》编辑活动,创作了小说集《呐喊》,为《新青年》“随感录”写短评,还创作了一些新诗。这一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时期。从1920年起,鲁迅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兼职教书,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讲义。 (2)1924至1926年 ,这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 。 《新青年》成员分化后,鲁迅一面坚持战斗,一面进行心灵自我解剖,探寻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